第157章 风已满楼(1 / 2)

省委大院里的玉兰花在枝头绽出毛茸茸的苞芽,预示着早春的来临。但与这悄然萌发的生机相反,整个汉东省权力核心却笼罩在一种大战将至的肃杀氛围中。上级调研组的明传电报,像一道无声的集结令,让所有相关者的神经都绷紧到了极致。

在省委大楼一间不常启用、保密级别最高的小型会议室里,一场决定汉东未来走向的关键部署正在悄然进行。与会者仅有寥寥数人:高育良、祁同伟、省政法委的一位副职(高育良的绝对亲信)、以及省委办公厅一位负责文字材料的副主任(同样可靠)。这里没有沙瑞金,也没有田国富,这是属于高育良核心圈子的“战前指挥部”。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高育良破例点燃了一支烟,却没有怎么吸,任由青灰色的烟缕在空气中缓缓盘旋,如同他此刻盘旋于心的缜密思虑。他的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祁同伟脸上,沉稳地开了口。

“同志们,”高育良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定力,“调研组下周就到。这意味着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这是上级对汉东班子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对我们近年来工作成效的一次大考。考得好,汉东就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支持;考不好,后果不堪设想。”

他顿了顿,让每个字都清晰地落入在场者的耳中:“我们必须确保,这次大考,我们交出的是一份优秀的、甚至是满分的答卷。总基调,上次常委会已经定了,就是要全面展示汉东在省委领导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今天关起门来,我们要确定的,就是如何将这个总基调,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细节上。”

祁同伟坐得笔直,眼神锐利,像一头即将扑向猎物的豹子,沉声道:“老师,您指示,我们坚决执行。”

高育良点了点头,开始部署,条理清晰,思虑周全:

“第一,汇报材料是关键。”他看向那位办公厅副主任,“老陈,汇报的主体稿,要以省委的名义,突出集体领导。成绩要讲足,讲透,要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比如,Gdp的连续增长,财政收入增加,重大项目的落地,特别是民生工程的投入和成效,这些硬指标,一个都不能少,要摆在最前面,最有说服力。”

“至于问题……”高育良微微沉吟,“不能回避,但要讲究策略。要选择那些已经得到妥善处理、或者正在‘稳健、有序’解决过程中的问题。表述上,要强调我们面对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有效方法。重点是,要把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升到‘在保持稳定中推进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治理’的‘汉东经验’或‘汉东实践’的高度。这既体现了我们的自信,也展现了我们的政治智慧。”

老陈飞快地记录着,不时点头。

“第二,调研点的选择和组织。”高育良的目光转向祁同伟,“同伟,这一块你多费心。要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点。开发区的企业,要选效益好、管理规范、劳资关系和谐的;基层社区或乡村,要选党建有力、治理有效、群众满意度高的典型。比如,大风厂事件后妥善安置的新厂区,就可以作为一个点,展示我们如何化解矛盾、保障民生。所有的点,都要提前做好沟通和准备,确保调研时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积极正面的声音。”

祁同伟接口道:“老师放心,公安系统这边,我会重点展示‘天网工程’建设成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效,特别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的稳定局面。可以安排调研组观看实战演练,与基层警员和受到帮助的群众代表座谈。这些直观的感受,比任何汇报都更有力。”

“很好。”高育良赞许道,“但要记住,一切要自然,不能搞成形式主义。群众的发言可以适当引导,但绝不能是背台词,要真情实感。那些真正得到过帮助的群众,他们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他继续部署:“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统一口径,保持步调一致。”他的语气变得格外严肃,“从现在开始,到调研组离开,全省上下,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必须一个声音说话。所有可能接受访谈的干部,无论是省直部门的,还是市县的,都要提前打招呼,明确汇报的基调和重点。可以谈成绩,可以谈体会,但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发表与省委定调不一致的、尤其是带有个人情绪和偏见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