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一枚关键的棋子(2 / 2)

郑明宇略一沉吟,组织了一下语言:“我们发现,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倾向。比如,有一种倾向,是打着‘改革’的旗号,否定过去多年的发展成就,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一刀切’,破坏了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挫伤了地方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本质上是一种脱离国情的激进思潮。”

他顿了顿,看到祁同伟鼓励的眼神,便继续深入:“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少数出身优越、拥有特殊资源的干部子弟,利用其家族影响力,形成隐形的‘特权圈子’,对地方政务进行不当干预,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政治生态,这也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

祁同伟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心中却已波澜起伏。郑明宇所说的,几乎完美地切中了他想要表达的核心!这就是专业学者的厉害之处,他们能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将政治意图包装成客观理性的分析。

“明宇,你的观察非常深刻,切中时弊啊!”祁同伟赞叹道,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起来,“不瞒你说,你提到的这些倾向,在我们汉东,就有非常具体的表现。前段时期,一位从上面下来的年轻干部,就是犯了类似的错误。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尊重地方实际,盲目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结果差点酿成大错。而其背后,也隐约能看到某种……特权干预的影子。这给我们汉东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郑明宇目光一闪,他显然听懂了祁同伟的弦外之音。他谨慎地问道:“祁厅长,您的意思是……”

祁同伟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但语气极其严肃:“明宇,你是搞政策研究的,站位高,看得远。我认为,像你刚才分析的这些深层次问题,不应该只停留在我们私下讨论的层面。应该形成更有分量的内部研究报告,向更高层面反映真实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这既是你作为学者的责任,也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负责。”

他盯着郑明宇的眼睛:“我希望你能立足你的专业,以汉东近期的实践为重要案例之一(注意,不要点名道姓,重在分析现象),撰写一份高质量的内参报告。重点就论述你刚才提到的两种倾向:一是借改革之名行否定改革开放、急躁冒进的倾向;二是少数干部子弟形成特权圈子、干扰地方政务的倾向。报告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实,分析要透彻,建议要具有建设性。”

郑明宇陷入了沉思。他明白这份报告的分量。这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而是直接卷入了一场高层的政治话语权争夺。成功了,他将可能获得难以想象的回报,正式进入某些大人物的视野;失败了,或者分寸拿捏不当,则可能引火烧身。

祁同伟看出了他的犹豫,缓缓加上了最后的砝码:“明宇,你还年轻,未来的路很长。梁老爷子前些天还问起你,很关心你的发展。这份报告,如果你能写好,不仅是帮汉东廓清迷雾,也是为你自己铺就一条更广阔的学术仕途。资源、平台,这些都不用你操心,我会全力支持你。”

“梁老他……”郑明宇动容了。梁群峰的名字,对他而言有着巨大的分量。

“放心,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祁同伟给了他一个笃定的眼神,“你只需要发挥你的专长,写出一份掷地有声的报告。其他的,我来安排。”

郑明宇深吸一口气,眼中的犹豫逐渐被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所取代。他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祁厅长,我明白了。我会尽快着手,力争写出一份有深度、有见地的报告。”

“好!”祁同伟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关键是要‘客观’、‘理性’,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局。具体的案例,可以适当引用汉东的情况,但要把握好度,重在剖析现象,而非针对个人。”

棋子已经落下。祁同伟看着郑明宇,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份即将出炉的报告,像一把精心打磨的软刀子,将以一种更高级、更难以反驳的方式,刺向对手的要害。话语权的争夺,此刻才真正进入高潮。这枚关键的棋子,能否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汉东乃至更广阔战场上的力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