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团结与分化:扩大统一战线
在积极塑造政绩的同时,沙瑞金也在小心翼翼地经营着他的“统一战线”。他深知,仅仅依靠京城那点微妙的“同情”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在汉东内部找到更多的支持者,哪怕只是暂时的、有保留的支持。
他首先加强了与省长等相对超脱的班子成员的沟通与合作。在一些不涉及核心权力争夺的具体政务上,他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协商态度,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力求形成班子团结共事的表象。这既能提升工作效率,也能向外界展示汉东班子的稳定性。
对于在侯亮平事件中最终选择“程序正义”的田国富,沙瑞金采取了更为高明的策略。他并未因田国富当时没有坚定站在自己一边而心存芥蒂,反而主动修复关系。他多次找田国富谈心,肯定省纪委在规范执纪、保护干部方面的工作,并表示自己经过反思,也认识到“依法依规”的重要性。他甚至在一些场合,主动为田国富的工作站台,强调纪委工作对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作用。
在一次只有他们两人的工作晚餐后,沙瑞金推心置腹地说:“国富同志,前段时间,我可能有些心急,方式方法上考虑不周。你的坚持是对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法治的轨道。以后省里的党风廉政建设,还要你多费心。我们要一起努力,既要把腐败分子揪出来,也要保护好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干事的好干部。”
这番话,既给了田国富台阶下,也暗示了未来的合作方向。田国富虽然未必完全相信,但沙瑞金主动放低姿态,也让他难以拒绝。这种缓和,至少保证了省纪委不会完全倒向高育良一方,为沙瑞金保留了一块重要的阵地。
更重要的是,沙瑞金开始更加留意汉东干部队伍中,那些并非高育良-祁同伟核心圈、但有真才实学、或因各种原因受到排挤的干部。他通过调研、谈话、查阅档案等方式,悄然建立了一份“潜力名单”。他会有选择性地在一些非关键的岗位上,为这些人提供机会,或者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这种支持是悄无声息的,不事张扬,却能在关键时刻凝聚人心。他这是在播撒种子,虽然不知道哪些能发芽,但多播下一颗,就多一分未来的希望。
三、 静默的较量
沙瑞金的这些动作,自然逃不过高育良和祁同伟的眼睛。然而,沙瑞金此次的策略极为高明,他所有的行为都严格限定在省委书记的法定职权和常规工作范畴之内,抓发展、促民生、讲团结、重法治,每一项都政治正确,无懈可击。
高育良即使心知肚明,也无法公开反对。他甚至在常委会上,还要对沙瑞金推动高铁项目、关心园区发展的举措表示支持。因为反对这些,就等于反对汉东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在政治上是极度愚蠢的。他只能暗中叮嘱祁同伟,加强对相关领域、相关人员的监控,确保沙瑞金不会借机“掺沙子”,动摇他们的根本。
祁同伟则对沙瑞金这种“绵里藏针”的做法感到一丝不耐和警惕。在他看来,沙瑞金这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反扑的机会。他倾向于采取更主动的措施进行压制,但被高育良制止了。高育良认为,当前形势下,以静制动是最好的选择。沙瑞金越是活跃,反而越容易暴露其急于求成的心态和潜在弱点,他们只需稳住基本盘,以逸待劳。
于是,汉东的政治局面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景象:表面上,省委班子团结一致,集中精力抓发展;暗地里,一把手和实际掌控地方的强势副手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的静默较量。沙瑞金在争分夺秒地积累资本,争取“上面”的认可;而高育良和祁同伟则在巩固防线,等待沙瑞金犯错或上面态度明朗。
沙瑞金深知,留给他的时间窗口可能不会太长。京城的“清风”不知能吹多久,高育良他们的耐心也有限度。他必须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用实实在在的作为,向更高层面证明:他沙瑞金,才是能带领汉东走向更广阔未来的、更值得信赖的选择。这场契机,既带来了希望,也意味着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如同一个在悬崖边行走的人,必须步步为营,不能有丝毫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