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均衡(2 / 2)

他采取的方法是“恩威并施”。在公开场合和正式决策中,他给予祁同伟充分的尊重和极大的自主权,尤其是在政法公安系统内,几乎完全放手让祁同伟去经营。这既是对祁同伟功劳的肯定,也是满足其权力欲望的必要之举。但在一些涉及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上,比如重要的人事安排(非祁同伟核心圈,但具有象征意义的位置)、某些重大项目的审批导向、以及与沙瑞金的微妙互动中,高育良则牢牢把握着最终的决定权。他通过其深厚的政治智慧、丰富的经验以及“老师”身份的天然权威,努力维持着联盟内部的主导地位,确保祁同伟的扩张是在他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与此同时,高育良也极其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他大力抓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强调规矩和纪律,展现出一种不同于沙瑞金“激进”、也不同于一般官员“庸俗”的儒雅、稳重、有深度的领导者形象。这使他不仅在汉大帮内部,也在更广泛的干部群体中,赢得了更多的认同和支持。

而祁同伟,则进入了权力扩张的黄金时期。在汉东境内,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公安系统。凭借在此次斗争中立下的“头功”,以及高育良的默许和支持,他的手成功地伸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一些关键的经济部门、重要的市县领导班子调整,甚至包括宣传口径的某些微妙把握,都开始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他的意志。

他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开始有计划地向更高层面渗透,构建属于自己的庇护网络。他利用一切机会进京,或通过梁璐家的关系,或经营自己的隐秘渠道,小心翼翼地编织着关系网。他对权力的追求,已经不再满足于称雄一地,而是渴望获得更根本的安全保障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向外的扩张,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他与高育良在汉东内部可能产生的直接竞争压力,使得联盟关系在现阶段得以更加稳固。

三、 湖边的对话:均衡下的暗涌

时值深秋,天高云淡。京州郊外,山水庄园的高尔夫球场沐浴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绿草如茵,湖水湛蓝,景色宜人。高育良和祁同伟并肩走在球场上,进行着一场看似闲适的散步。身后不远处,工作人员和保镖保持着礼貌的距离。

“同伟啊,你看这湖面,多平静。”高育良指着远处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感慨道,“经过这一仗,汉东总算能安静几年了。沙书记看来也是明白了事理的人,知道稳定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欣慰。作为汉东实际的掌舵者,他当然希望局面稳定,这有利于集中资源办大事,也有利于巩固他的治理成果。

祁同伟顺着高育良的目光望去,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那笑容里,有胜利者的自信,也有一种未被完全满足的野心。“是啊,老师。来之不易的平静,确实值得珍惜。”他附和道,但随即话锋微转,声音平稳却带着力量,“不过,老师,安静不代表停滞。水面之下,该动的还是要动。沙瑞金不会甘心一直这样下去,他只是在等待机会。而我们,更不能停下脚步。”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能穿透那平静的湖面,看到底下的暗流涌动。“属于我们的时代,是争取来的,不是等来的。现在正是我们巩固基础、开拓新局的最好时机。汉东需要发展,我们需要带领汉东走向更强。内部的梳理要加快,对外的联系也要加强。只有我们自身足够强大,根基足够牢固,才能真正无惧任何风浪。”

高育良听着祁同伟的话,心中微微一动。他再次感受到了这个学生身上那股迫人的锐气和不断膨胀的野心。祁同伟的眼光,已经不再局限于维持现有的均衡,他想要的是利用这段平静期,进一步壮大实力,开创一个更彻底的、由他们主导的“新时代”。这既让高育良欣赏其魄力,也让他心底那丝隐忧再次浮现。

“呵呵,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高育良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用一种长者的口吻说道,“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把握好节奏,很重要。”他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祁同伟的雄心,而是提醒他要稳健。

祁同伟恭敬地点点头:“老师教诲的是,我明白。”但他眼神中的光芒,并未因这句提醒而减弱半分。

两人继续向前走去,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湖面依旧平静如镜,倒映着天空和远山,美丽而深邃。但无论是高育良还是祁同伟,都知道这平静之下蕴藏着什么。沙瑞金在蛰伏,祁同伟在扩张,而高育良自己,则在努力维持着这精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