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育良的办公室,师生二人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谈。
“老师,这份文件……来得有些微妙啊。”祁同伟指着桌上的文件,眉头微蹙,“强调群众满意度,强调绿色发展和民生实绩,这导向……似乎与我们现在的一些做法,并不完全合拍。”
高育良微微颔首,目光深邃:“同伟,你的感觉很敏锐。这绝非一份简单的例行公文。上面推行此项改革,其深意在于打破过去可能存在的某些评价窠臼,激励干部真正面向基层、解决问题,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他话锋一转,“任何一项新政策的落实,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生态。在汉东,这份文件会被如何解读,又如何具体操作,其带来的影响,需要我们仔细研判。”
高育良的担忧在于,沙瑞金很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如果沙瑞金真的高举“落实文件”的大旗,强力推行一套强调群众口碑和民生实绩的考核办法,那么,他们长期以来依靠组织程序和人脉关系来维持的干部队伍“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冲击。一些他们阵营中那些善于经营关系但缺乏扎实群众基础的干部,可能会在新的评价标准下失分。而一些原本被边缘化、但确实在基层干出了成绩的干部,则可能获得上升的通道。这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削弱他们的影响力。
“沙瑞金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祁同伟肯定地说,“他一定会想办法,把这份文件的精神用到极致,试图从考核这个指挥棒入手,来撬动现有的格局。”
“这是阳谋。”高育良沉声道,“我们无法公开反对落实上级精神,那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我们必须表现出积极拥护、坚决落实的态度。关键在于,如何主导这个落实的过程,确保文件的解释权和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权,掌握在我们手中。”
祁同伟眼中闪过一抹冷光:“老师的意思是,我们要主动接过这面旗?由我们来主导制定汉东的实施细则?把那些对我们有利的因素,比如维护稳定的大局观、完成重大任务的执行力、对组织的忠诚度等,也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巧妙地融入进去,从而对冲掉文件中那些可能对我们不利的导向?”
“不错!”高育良赞赏地点点头,“与其被动应付,不如主动出击。我们要争取由省委牵头,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小组来负责此事。这个小组,必须由我们来主导。在制定细则时,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符合文件的大方向,又要充分体现汉东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最重要的是,考核的具体操作、信息的收集整理、评议的组织,这些环节,必须牢牢掌控。这样,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消解掉文件可能带来的冲击,甚至将其转化为巩固我们管理力度的工具。”
祁同伟心领神会。这又是一场关于“定义权”和“解释权”的博弈。谁能主导新规则的制定和解释,谁就能在未来占据主动。
四、 未雨绸缪:新一轮博弈的起点
这次关于文件的研判,让高育良和祁同伟达成了新的共识:短暂的平静期可能即将结束,一场在新的规则和议题下的博弈,已然拉开了序幕。这场博弈,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火药味和直接对抗,而是将更加隐蔽,更加注重策略和技巧,其核心将围绕着“干部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如何具体挥舞而展开。
祁同伟离开高育良办公室后,立刻进行了部署。他指示程度,要更加密切地关注沙瑞金及其身边人的动向,特别是他们在干部工作方面的任何细微言论和动作。同时,他也开始在自己掌控的系统内,着手研究和准备一套应对新的考核要求的“标准动作”,比如如何更好地包装工作成绩,如何引导和管控“群众评议”的舆论导向等。他要确保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无论规则如何变化,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沙瑞金这边,也开始悄悄动作。他指示省委研究室,围绕文件精神,结合汉东实际,预先开展深入的调研,准备多种实施方案的预案,以备在未来的讨论中争取主动。他特别强调,调研要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真实意见,方案要突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就这样,一份来自上面的、旨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文件,在汉东这片特殊的政治土壤上,尚未正式进入落实程序,就已经悄然改变了力量的对比和心理的预期。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各方势力未来的担忧与企图;它又像一颗投入静水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扩散的、预示着新一轮角逐的暗涌。
这暗涌之下,是沙瑞金试图破局的希望,是高育良和祁同伟巩固权力的谋划,是所有身处局中之人对未来的重新审视与布局。汉东的故事,即将翻开新的一页,而这一页的主题,将是围绕“规则”与“定义权”的、更加深层次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