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祁同伟的视野(2 / 2)

拜访绝非简单的送礼请托,那太低级,也容易授人以柄。祁同伟展现出了高超的交际手腕。他与对方谈论工作,展现自己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对政策的深刻理解;他谈论时事,表现出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见解;他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子女教育等生活问题,送上恰到好处又不显突兀的关怀(有时可能是一些珍贵的药材、绝版的书籍,或者仅仅是提供一些可靠的医疗咨询渠道)。他绝口不提任何具体的请托,只是真诚地“结交朋友”,建立“私人情谊”。

通过这些活动,祁同伟的名字,开始在一些有一定层次的京城圈子里悄然流传。不少人对他留下了“年轻有为、能力出众、谦虚稳重、值得结交”的印象。这条“明线”的目的,是逐步融入更高层面的政治社交圈,积累人脉资源,为将来可能的需要铺路。这是一种长线的、温和的渗透。

暗线:经营隐秘渠道,绑定利益。

与此同时,一条更加隐秘的线路也在悄然运作。这条线,由祁同伟绝对信任的程度亲自负责,完全避开正常的公务和社交渠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开了山水集团等过于扎眼的实体。

祁同伟深知,真正牢固的关系,往往建立在共同的、隐秘的利益基础之上。他通过程度,物色和接触一些身份特殊、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人物。这些人可能是有特殊背景的商人,可能是与某些神秘“衙内”关系密切的白手套,也可能是某些信息灵通的掮客。与这些人的交往,极其谨慎,往往通过多次转介,在绝对安全的私人场所进行。

交往的内容,也更为直接和赤裸。祁同伟利用自己掌控的公安厅长职权,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为某些人在汉东的生意提供“便利”或“安全保障”(例如,加快某个不太重要的审批流程,或者在治安整治中对某些特定场所予以“关照”),这些便利都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绝不会留下把柄。而作为回报,他需要的不是金钱——那太危险——而是“信息”和“通道”。

比如,通过这些人,他可以了解到某些关键部门关键人物不为人知的喜好、面临的难题或者家庭的实际需求。他可以通过他们,将一些“心意”(可能是一些增值空间巨大的、来源干净的原始股权,或者是一些通过复杂金融操作洗白后的“投资收益”)以绝对安全的方式,输送到需要打点的环节。他甚至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了解一些京城高层的动态和小道消息,这些信息往往比正式文件更能反映真实的权力格局。

这条“暗线”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基于实质利益交换的、隐秘而牢固的庇护关系。它风险极高,但一旦成功,效力也最强。祁同伟就像在下一盘危险的棋,他精心计算着每一步的风险与收益,确保自己始终站在安全的边界之内。

三、 野心的升维:从封疆大吏到棋手视野

这种积极向北京渗透的努力,标志着祁同伟政治野心的根本性升维。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在汉东呼风唤雨的“土皇帝”,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能够在更高层面的政治博弈中拥有话语权、甚至能够影响棋局的“棋手”。

他开始如饥似渴地研究更高层面的政治运作规则,分析那些成功跻身权力核心的人物的升迁路径。他不再仅仅关注汉东本地的新闻和政策,而是每天必看《人民日报》、《求是》杂志,仔细研读中央领导的每一次重要讲话,揣摩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政策信号和政治风向。他让程度搜集各种内部参考资料和智库报告,试图把握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

他意识到,仅仅会搞斗争、会揽权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站稳脚跟,获得上面的赏识和认可,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政绩”,而且必须是符合中央战略方向的政绩。于是,在继续牢牢掌控公安系统、确保汉东“稳定”的同时,他也开始有选择地支持沙瑞金提出的一些符合中央精神、且不触及自身核心利益的改革举措,比如某些民生工程或科技创新项目。他需要在这些项目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将其转化为自己政治资本的一部分。

他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处理问题时,他不再仅仅从汉东一地的得失考虑,而是会下意识地思考:“这件事,如果放到全国的层面看,会是什么影响?上面会怎么看?” 这种宏观视野的提升,使得他的决策更加老练,更具前瞻性,也让他与那些仍局限于地方争斗的同僚们,悄然拉开了段位上的差距。

祁同伟清楚地知道,通往最高权力殿堂的道路布满荆棘且漫长无比。但他坚信,自己正走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通过在汉东的坚实基础作为“根据地”,再通过明暗两条线向北京持续渗透和投资,双管齐下,他就有可能逐步积累起足够强大的政治资本和庇护网络。届时,他将不再惧怕任何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挑战,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实现那深藏于心的、更加宏伟的抱负。

他的视野,已经穿越了汉东的崇山峻岭,投向了那片更为波澜壮阔也更为险象环生的权力海洋。一场新的、更高层次的征途,已经在他脚下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