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高育良的威望(2 / 2)

三、 基层干部的“口碑”与“想象”

高育良威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高层,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基层干部中口耳相传,甚至被一定程度的神化。

在各级机关的食堂、走廊、办公室里,私下讨论起这次风波,基层干部们普遍的看法是:侯亮平那种“空降兵”,不了解汉东实情,就想靠着背景硬搞“大清洗”,差点坏了汉东的“风水”;而高育良书记,沉着冷静,坚持原则,顶住压力,保护了一大批“无辜”的干部,避免了汉东官场的大地震,是真正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

这种叙事,将一场复杂的政治博弈,简化为“捣乱者”与“守护者”的对立,无疑极大地美化了高育良的形象。尽管很多基层干部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和高育良说上一句话,但他们已经在心中将高育良塑造成了一个理想化的“好领导”形象:有水平、有担当、爱护下属。

这种“口碑”的形成,使得高育良在汉东干部队伍中的号召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的指示,能够更顺畅地得到贯彻执行;他倡导的“稳健”作风,迅速成为官场主流;甚至他喜欢引用的某些古典名句,也开始在一些干部的汇报材料中频繁出现,成为一种风尚。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共同推崇,共同构筑了高育良如日中天的威望大厦。

四、 沙瑞金视角下的“阴影”

从沙瑞金的办公室望出去,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高育良威望所形成的巨大“阴影”。

他批示的文件,流转速度似乎比以前更快了,但那种“快”,更像是一种程式化的高效,而非充满活力的响应。他下去调研时,受到的接待更加周到、无可挑剔,但总能感觉到一层无形的隔膜,地方的干部们礼貌而谨慎,很少再像以前那样,敢于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或反映真实的困难(尤其是可能触及某些势力利益的困难)。

他提出的某些改革设想,在常委会上虽然能通过,但到了落实层面,总会遇到各种“实际情况”的制约,变得不温不火,效果大打折扣。他深知,这背后,是高育良那张无形却无所不在的影响力网络在发挥作用。很多干部,与其说是在执行省委的决策,不如说是在揣摩“高书记的真正意图”。

这种无处不在的“软阻力”,让沙瑞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高育良的威望已经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掌控局面的能力。他现在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对手,而是整个汉东官场多年形成的、以高育良为枢纽的生态和惯性。挑战这种生态,需要比之前更大的耐心和更巧妙的策略。

五、 威望之巅的黄昏漫步

傍晚时分,高育良难得地有了一段闲暇,在省委大院后那片幽静的园林里散步。夕阳的余晖透过稀疏的树林,洒下斑驳的光点。吴惠芬老师陪在他身边,两人缓缓而行。

“经过这一场,你在汉东的声望,怕是没人能比了。”吴惠芬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高育良双手背在身后,步伐沉稳,脸上是一种经过大风大浪后的平静与深邃。“声望这东西,虚得很。今日众星捧月,他日或许就门庭冷落。关键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我们自己要清醒。”

他停下脚步,望着一株苍劲的古柏,缓缓道:“侯亮平走了,沙瑞金同志也调整了策略,汉东看起来是稳定下来了。但这种稳定,是建立在新的平衡之上的。我们要做的,是珍惜这短暂的平静期,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基础打得更牢。同时,眼睛也要看得更远一些。”

他的话,既是对当前局面的肯定,也透露出对未来的深远考量。威望达到顶点,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如何将这种威望转化为汉东长远发展的动力,如何应对沙瑞金下一步可能的举措,如何驾驭祁同伟这柄越来越锋利的“剑”,都是他需要深思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此刻,站在威望之巅,回望刚刚平息的那场风波,高育良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满意。他成功地扞卫了自己的地位,保护了自己的阵营,并且向所有人证明,他高育良,才是汉东这片土地上,真正能够把握方向、决定节奏的“定海神针”。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也预示着,他在汉东的政治影响力,将笼罩一段不短的时期。汉东的故事,进入了以高育良的意志和节奏为主导的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