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 > 第109章 高育良的“哲学”再阐释

第109章 高育良的“哲学”再阐释(2 / 2)

“稳定发展”,这是一个绝对政治正确的词汇,任何人都无法反驳。但高育良的巧妙之处在于,他将“人民对稳定发展的需求”置于矛盾的一方,而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置于另一方。这无形中将任何可能引发“不确定性”的行为——无论是过于激进的改革、过于严厉的调查,还是其他可能打破现有平衡的举措——都置于了“违背人民需求”的道德洼地。

“同志们可以想一想,”高育良开始详细阐释他的论断,语气变得语重心长,“我们的企业家们,为什么抱怨‘信心比黄金重要’?因为他们对未来感到不确定,担心政策朝令夕改,担心投资环境不稳定!我们的各级干部,为什么会出现‘不敢做事、不敢担当’的情绪?因为他们对干事创业的环境感到不确定,担心‘枪打出头鸟’,担心‘干得多错得多’!甚至我们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期盼的是什么?是安居乐业,是收入稳步增长,是社会和谐稳定!他们最怕的是什么?是折腾,是动荡,是看不到明确预期的未来!”

他句句不提具体事件,句句不离“稳定”,却又句句指向了沙瑞金主导下的反腐和改革措施所带来的“阵痛”和“不确定性”。他将林志为事件所引发的官场寒蝉效应,巧妙地包装成了对“干部担当精神”的伤害;将部分企业家因自身问题或观望情绪而产生的抱怨,上升到了“影响发展环境”的高度。

“因此,”高育良总结道,语气变得无比坚定,“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我们的一切工作,就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现阶段,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这里的稳定,是全面的稳定:是政治环境的稳定,是经济运行的稳定,是社会秩序的稳定,更是人心的稳定!”

“稳定压倒一切”,这面曾经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大旗,被高育良在这个关键时刻,再次高高举起。他用缜密的逻辑和“为民请命”的姿态,为当前需要“放缓步伐、注重稳定”的路线,提供了坚实无比的理论依据和道德支撑。

“当然,我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绝不是否定改革,更不是为不改革、不作为寻找借口。”高育良话锋又是一转,显示其论述的“全面性”和“辩证性”,“改革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但必须是在确保大局稳定的前提下,是蹄疾步稳的改革,是循序渐进式的改革,而不是盲目冒进、顾此失彼的改革。反腐倡廉也必须常抓不懈,但更要注重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注重保护那些敢于担当、勇于改革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这番论述,可谓滴水不漏。既高举了“稳定”的旗帜,又没有放弃“改革”和“反腐”的口号,但对其内涵和实现方式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路径选择上的“修正”。他强调的是“蹄疾步稳”,是“循序渐进”,是“力度节奏”,其潜台词再明显不过:沙瑞金之前的那种“刮骨疗毒”式的激进做法,是不合时宜的,是破坏了“稳定”这个大局的。

“所以说,我们看问题,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两点论和重点论。”高育良最后再次回归哲学高度,为自己的发言画上句号,“既要看到矛盾和问题的普遍性,更要抓住特定时期的主要矛盾;既要有推动工作的两点,更要明确当前的工作重点。我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汉东省委的工作重点,就应该紧紧围绕‘化解不确定性、维护大稳定、促进稳发展’这个中心任务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回应人民的期盼,才能真正夯实汉东长远发展的根基。”

他的发言结束了。会场内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掌声响起。

这次的掌声,明显比开场时要热烈和持久得多。尤其是一些原本就倾向于高育良和祁同伟的干部,以及那些被近期形势变化搞得心神不宁、渴望“稳定”的中间派干部,更是用力地鼓着掌。高育良的发言,像一颗定心丸,也像一盏指路明灯,为他们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政治底气”。

省长黄友良率先开口表态,语气沉稳:“育良同志的发言,很有深度,很有启发性。牢牢把握主要矛盾,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这完全符合中央的精神,也切合我们汉东当下的实际。我完全赞同。”

接着,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几个重要部门的负责人,也纷纷发言,从各自工作角度表示赞同和支持高育良的观点。会场的风向,已经非常明朗。

沙瑞金始终沉默着。直到所有人都发言完毕,目光再次集中到他身上时,他才缓缓抬起头,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是平静地说道:“育良同志的发言,理论联系实际,听了很受启发。关于主要矛盾的判断,关于稳定与发展、改革的关系,讲得都很有道理。省委会认真研究大家的意见。今天的会就到这里吧。”

他的结束语简短、克制,甚至有些官方和敷衍。与高育良洋洋洒洒、逻辑严密的长篇大论相比,显得黯然失色。但在这种情势下,他任何激烈的反驳或者详细的论述,都可能被视为对“稳定”大局的破坏,只会让自己更加被动。他只能用这种不置可否的方式,保留意见,维持表面上的团结。

散会后,官员们陆续离场。许多人围到高育良身边,与他握手,交流看法,气氛热烈。而沙瑞金则独自一人,快步走出了会议室,他的背影在空旷的走廊里,显得有几分落寞和孤寂。

高育良站在人群中央,微笑着与同僚们应酬,目光偶尔瞥向沙瑞金离去的方向,镜片后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得意。他知道,今天的发言,他成功了。他不仅是在理论阐述,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宣言。他成功地利用哲学的武器,为祁同伟的反击奠定了舆论基础,为自己这一派重新掌握话语权打开了通道,也将沙瑞金逼入了一个更加艰难的境地。

汉东的政治天平,在这次理论学习会后,已经清晰地发生了倾斜。“稳定压倒一切”,这面旗帜,暂时遮蔽了“刮骨疗毒”的锋芒。接下来的汉东,将进入一个高育良所定义的、“蹄疾步稳”的新阶段,而主导权,似乎正在悄然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