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入主题,没有任何寒暄铺垫。宋建国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苦笑一下,笑容里充满了苦涩和无奈:“祁厅长,不瞒您说,我……我现在是度日如年啊。侯亮平局长那边……”
祁同伟抬起手,轻轻摆了摆,打断了他:“情况,高书记和我,都大致了解。”
一句“高书记和我”,让宋建国精神一振,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微光。他紧张地看着祁同伟,等待下文。
祁同伟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一些,语气显得真诚而稳重:“建国啊,我今天来,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以朋友的身份,过来看看你。组织上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特别是像你这样有能力、有经验的同志。你这些年为京州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
这几句肯定,让宋建国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这段时间,他听到的更多的是质疑、是审查、是疏远,已经很久没有人肯定过他的工作了。
“关于你手头的那个项目,”祁同伟话锋转到核心问题上,但语气依旧平和,“当年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决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因素。高书记在会上也多次强调,看待历史问题,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看,要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扩大化。”
宋建国屏住呼吸,仔细听着每一个字。
“当然,”祁同伟话锋又是一转,带上了原则性的强调,“如果个人确实存在违纪违法问题,那谁也保不了。但如果没有,或者只是一些工作方式方法上的瑕疵,组织上也会客观公正地评价。重要的是,干部本人要稳住心神,要相信组织,相信省委。”
他目光深邃地看着宋建国:“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比较敏感的时期,汉东的大局是稳定和发展。越是面对压力,越要沉得住气,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不要自乱阵脚。只要你行得正、坐得直,组织上是不会冤枉一个好干部的。高书记和我也相信,你是经得起考验的。”
祁同伟的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没有做出任何具体的承诺,比如“保你无事”,也没有指责调查本身不对,而是站在“组织”、“大局”、“历史客观”的高度,给予了宋建国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暗示性的安慰。他强调了“高书记和我的态度”,暗示了背后有强大的靠山;他要求宋建国“稳住心神”、“做好本职工作”,既是提醒,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和控制——你要听话,要稳住,不能乱说话。
但这对于近乎绝望的宋建国来说,已经足够了!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是暗夜里的灯塔!
祁同伟厅长亲自登门,在这个敏感时刻,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强烈的信号!这信号会被无数双盯着这里的眼睛捕捉到,并迅速解读传播出去:宋建国,依然是“我们”的人,高书记和祁厅长没有放弃他!
这意味着,侯亮平想动他,就得先掂量掂量他背后的高育良和祁同伟!这意味着,他可能不会被当作弃子!这意味着,他有了活下去、甚至渡过难关的希望!
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宋建国的情绪瞬间崩溃了。他眼眶一红,声音哽咽,几乎要站起身来给祁同伟鞠躬:“祁厅长!谢谢!谢谢您!谢谢高书记!请您和高书记放心!我宋建国对组织、对领导绝无二心!我一定稳住,我一定把工作做好,绝不会给组织添乱!我……我……”他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祁同伟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再次抬手虚按了一下:“建国,坐下说,坐下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记住我今天的话就行。时候不早了,我就不多打扰了。”
说着,祁同伟站起身,准备告辞。他的目的已经达到,无需久留。
宋建国慌忙起身,紧紧握住祁同伟的手,千恩万谢,一直将祁同伟送到电梯口,看着电梯门合上,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压在心口许久的一块大石头,似乎被移开了一些。他回到屋里,虽然问题依旧存在,但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完全不同,从绝望等死,变成了有了盼头和底气。
(场景转换:祁同伟的车上)
祁同伟坐进自己的专车,司机平稳地启动车辆,驶离小区。
坐在副驾驶的程度回过头,低声笑道:“厅长,您这一趟,可是给宋建国送了一颗定心丸啊。我看他感激得都快给您跪下了。”
祁同伟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定心丸?呵,不过是让他暂时安心,别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甚至反咬一口罢了。他现在就像惊弓之鸟,稍微给点温暖,就能让他感恩戴德。”
程度佩服地说:“还是厅长您手段高明。不经意的几句话,比什么承诺都管用。这下,宋建国这条线,算是彻底攥在咱们手里了。他以后只能死心塌地跟着高书记和您走了。”
祁同伟睁开眼,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霓虹,眼神深邃:“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不仅要让跟着我们的人安心,也要让那些还在观望的人看清楚,在汉东,谁才是真正能遮风挡雨的人。侯亮平那种咄咄逼人、不留余地的做法,只会把人都逼到对立面。”
他顿了顿,吩咐道:“宋建国这边,算是暂时稳住了。接下来,要看沙瑞金和侯亮平如何接招了。我们的下一招,也该准备了。”
程度心领神会:“明白,材料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按计划送出。”
祁同伟满意地点点头,重新闭上眼睛。车窗外,城市的灯火在他脸上明灭不定,映照出一张深谙权谋、冷静得近乎冷酷的面孔。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他正在一步步地,将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宋建国的感激涕零,只是这盘大棋中,一枚棋子落定时的微小回响。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而经此一夜,汉东权力场上的许多人,对于应该站在哪一边,心里或许都有了新的考量。祁同伟这番“雪中送炭”,暖的不止是宋建国一人的心,更是向整个汉东官场,清晰地展示了自己的力量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