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抓贪官我们支持,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搞得鸡飞狗跳啊!经济下滑了,最终吃亏的还是咱们老百姓。”
“祁厅长说的对,安全是基石。社会都不安全了,还谈什么发展?侯亮平那边,感觉就是为了办案而办案,有点不顾大局了。”
这种论调,巧妙地将“天网工程”代表的“安全”、“稳定”、“惠民”,与反贪局调查所代表的“不确定性”、“干扰经济”、“扰民”对立起来。祁同伟是“雪中送炭”,给百姓带来安全感;而侯亮平则似乎是“火上浇油”,给本已复杂的局面增添变数。一正一反,一立一破,在普通民众的朴素认知里,情感的砝码会倾向哪一边,不言而喻。
程度的秘密调查组,在紧锣密鼓地搜集沙瑞金麾下另一名年轻干部“问题材料”的同时,也没忘记利用“天网工程”做文章。他们甚至“安排”了几起小的治安案件,然后通过升级后试运行的监控系统迅速“破获”,并联系相熟的媒体进行报道,突出“天网工程”立竿见影的效果,进一步为祁同伟的政绩添砖加瓦。
而处于风暴另一端的侯亮平,则切实地感受到了这种舆论转向带来的压力。他发现自己这边的工作推进更加困难了。一些原本答应提供线索的知情人,开始变得犹豫和退缩,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说:“侯局长,不是我们不支持您,只是现在这风声……祁厅长那边搞天网,深得民心,你们这边……唉,还是注意点影响吧,别成了众矢之的。”
在一次小范围的工作会议上,一位资深检察官也委婉地提醒侯亮平:“局长,祁同伟这一手很高明啊。他站在了道德和民意的制高点上。我们现在每传唤一个人,都可能被解读为不顾大局、影响稳定。是不是……我们的策略可以适当调整一下,避其锋芒?”
侯亮平眉头紧锁,他何尝不明白眼前的困境。祁同伟这是阳谋,用的是堂堂正正之师,打的是民心民意这张牌,让你有火发不出,有劲使不上。反腐是正义的,但维护治安、保障安全同样是正义的,当后者被刻意放大并用来遮蔽前者时,事情就变得异常复杂。
他想起不久前看到电视新闻里,祁同伟在菜市场与摊主亲切交谈,信誓旦旦保证“天网”建成后偷盗现象会绝迹的画面,而画面下方打出的标题是“公安厅长祁同伟:用科技筑牢百姓安全防线”。那一刻,侯亮平心里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苦涩和愤怒。他知道祁同伟的真面目,知道他华丽袍子毛病的“好事”。
这种憋屈感,比面对欧阳菁的胡搅蛮缠、面对高育良的绵里藏针,更让人难受。因为你对抗的不是具体的罪行,而是一种被精心营造出来的“势”,一种裹挟着民意的“正确”。
沙瑞金自然也密切关注着“天网工程”引发的舆论变化。他在办公室里,看着报纸上对祁同伟的一片赞誉之词,以及字里行间对“某些部门”工作的间接对比,脸色凝重。他问田国富:“国富同志,你怎么看祁同伟同志搞的这个‘天网工程’?”
田国富推了推眼镜,谨慎地回答:“瑞金书记,单从项目本身看,提升警务装备水平,利用科技手段加强治安防控,这是好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也确实能提升群众安全感。祁同伟同志在这个时间点大力推动,工作也很扎实,效果……看来是积极的。”
沙瑞金哼了一声:“积极?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一项正当的工作,来掩盖另一场不正当的抵抗,用民心工程来绑架民意,对抗反腐大局!这一手,玩得真是炉火纯青啊。”
田国富点点头:“是啊,这是阳谋。我们无法否定‘天网工程’本身的意义,甚至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支持,否则就会显得我们不关心民生。但这样一来,侯亮平同志那边的压力就更大了。祁同伟这是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了‘稳定’和‘民生’的代言人,而把我们……尤其是亮平同志,推到了可能影响‘稳定’和‘民生’的位置上。”
沙瑞金走到窗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民意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祁同伟很懂得利用这股水。我们现在如果强行逆流而上,不仅事倍功半,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反弹。告诉亮平,要沉住气,办案要更讲究策略,更注重证据的扎实性,不要授人以柄。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如何找到我们自己的‘民心工程’切入点,不能总是被动接招。”
然而,寻找一个能像“天网工程”这样直观、快速赢得民心的切入点,又谈何容易?反腐工作的成效,往往是长期而隐性的,其带来的“红利”(如营商环境优化、政治生态净化)需要时间才能显现,远不如街头多几个摄像头来得立竿见影。
此消彼长之下,侯亮平和他的反贪团队,仿佛陷入了一种“塔西佗陷阱”——无论他们做什么,在一种被刻意引导的舆论氛围中,都容易被贴上“捣乱”、“不顾大局”的标签。而祁同伟,则凭借着“天网工程”的东风,个人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俨然成了汉东省“稳中求进”的代表性人物。民意的天平,在看不见的舆论操控下,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