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舆论的发酵(2 / 2)

这种论调,与之前政协报告里的内容遥相呼应,将个别案件调查方式的问题,悄然上升到了影响汉东整体经济发展的高度。一些真正关心汉东经济的企业主或从业人员,看到这类帖子,也不免心生忧虑,开始跟着讨论起来,进一步扩大了这种负面观感的传播。

程度在后台冷静地观察着数据的流向。他看到几个关键帖子的点击量、回复量在稳步上升,虽然远未到“爆款”的程度,但已经在目标圈层内形成了小范围的讨论热点。他特别注意那些参与讨论的、看似真实的普通网民Id,他们的言论,正是这场舆论战所需要的“社会反应”的证明。

当然,这种程度的舆论操控,不可能完全瞒过监管部门的眼睛。很快,市网信办的监控系统就捕捉到了这些异常集中的讨论话题。值班人员将情况汇报给了带班领导。

“主任,龙城论坛、汉东热线这几个本地站点,今晚突然出现多个帖子,集中讨论办案程序问题,影射近期某个热点案件存在违规审讯等情况。虽然没点名,但指向性比较明显。您看……”

网信办主任看着监控屏幕上的关键词云图和帖子摘要,眉头紧锁。他当然知道帖子影射的是什么,更清楚背后可能牵扯的复杂博弈。他拿起电话,犹豫了一下,拨通了一个号码,不是向上级宣传部门汇报,而是直接打给了程度的直接下属、公安局网监支队的一位负责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微妙的态度。

“老李啊,网上有些议论,关于办案程序的,看到没?”网信办主任语气轻松,像拉家常。

电话那头的人心领神会:“看到了,主任。一些不负责任的猜测嘛,我们已经关注到了。您放心,都在可控范围内,不会让事态扩大。我们这边会及时处理,该删的删,该引导的引导。”

“嗯,”网信办主任沉吟了一下,“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维护清朗网络空间,也要……避免给人落下口实,说我们堵塞言路。有些讨论,只要是理性的,也可以适当留一留嘛,毕竟程序正义也是个重要话题。”

“明白,明白。我们有分寸。谢谢主任提醒。”

通话结束。网信办的态度很明确:知道了,会管,但不会大张旗鼓地管,更不会上纲上线。这种“适度管控”的背后,是一种观望,也是一种对某种无形力量的默契配合。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一些言辞最激烈、最露骨的帖子被迅速删除。但那些打着“理性讨论”旗号、看似客观中立的帖子,以及,只是被限制了进一步的平台推荐和流量加持。这种处理方式,造成了一种奇特的效应:既没有形成席卷全网的热搜风暴,避免了引发更高层面的关注;又让这些议题在特定的本地圈层内持续酝酿、发酵,如同地下的暗火,看不见明焰,却能感受到那股灼热的气息。

很多关注本地时事的网民都看到了这些帖子,也看到了帖子时而消失、时而存在的状态。这反而增加了一种“确有其事”、“有人在压”的神秘感和可信度。相关的讨论,从公开论坛逐渐转向更私密的微信群、qq群。各种小道消息、添油加醋的版本开始流传。

“听说了吗?反贪局那边办案太狠,违规操作,上面都惊动了!”

“哪个侯局长?年轻人,太冲了,不懂规矩,这下惹麻烦了吧?”

“现在讲究依法治国,这么胡来,肯定长不了。”

这些碎片化的、失真的信息,在口耳相传和网络传播中不断变形、放大,最终汇聚成一股无形的舆论压力,精准地笼罩向侯亮平和他领导的反贪局。虽然没有任何官方声音指责他,但一种“侯亮平办案方式有问题、不讲程序、可能违规”的负面印象,已经开始在部分市民和干部心中扎根。

程度看着监控数据,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他再次给祁同伟发去了一条简短的信息:“风已起,势渐成。”

祁同伟的回复更快,只有两个字:“很好。”

这场舆论的发酵,没有惊雷闪电,只有暗流涌动。它不像陈岩石的电话那样直接猛烈,却更持久、更渗透、更难以清除。它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侯亮平本就因各方掣肘而变得脆弱的舆论阵地和公众形象。侯亮平或许还不知道,或者即使知道也无暇他顾,他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案头卷宗和审讯室里的较量,还有这弥漫在网络和市井之间的、无形却足以影响大局的硝烟。而这硝烟,正朝着有利于祁同伟一方的方向,缓缓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