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九两金 > 第78章 即将开始的大潮

第78章 即将开始的大潮(2 / 2)

这项法案,将每一艘驶往美国的船只所能搭载的华人乘客数量限制在十五名,这并非歧视,这是在用最温和、最文明的方式,来切断这条移民链条!”

他的演讲赢得了在场所有西部议员的掌声。

来自东海岸的议员们,尤其是那些代表着新英格兰地区制造业和航运业利益的共和党人,则对此报以冷笑。

位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站了起来,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嘲讽,“我倒想请问我这位来自加州的同事,当你们需要廉价的劳动力去铺设那条横贯大陆的铁路时,你们怎么不提堪比奴隶贸易的华工贸易?

当你们需要那些奴隶去你们的矿山里,从事最危险的工作时,你们又在哪里?

现在铁路修完了,矿也挖得差不多了,你们就想把工具扔掉了,还想为这件无耻的事情,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

他转向在场的所有人,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先生们,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项法案针对的,不是什么奴隶贸易,而是我们与东方那个古老帝国之间,日益增长的贸易关系!我们每年从中国进口价值数千万美元的丝绸、茶叶和瓷器,我们的工厂需要那里的市场,我们的船队需要那条航线。而这一切,都建立在1868年我们与清政府签订的《蒲安臣条约》之上。

那份条约明确规定,两国人民可以自由地往来、贸易和居住。现在,我们单方面地撕毁这份条约,限制华人入境,你们想过后果吗?那将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公然羞辱!那将危及我们所有在华商人的利益和安全!”

辩论陷入了僵局。

最终的裁决权,掌握在总统手中。

这位通过一次极具争议的选举才得以入主白宫的总统,此刻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他的面前,放着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

一份,是来自西海岸各州州长的联名信,信中用危言耸听的语言,描绘着“黄祸”将如何吞噬美国的未来,恳请他立刻签署法案。

另一份,则是来自国务卿,详细阐述了否决法案的理由:维护国际条约的尊严,保护美国的海外商业利益,以及……避免与那个虽然衰弱、却依旧体量庞大的东方帝国发生直接的外交冲突。

“总统先生,”国务卿站起来发言,

“我们不能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今天我们可以因为国内的压力而撕毁与中国的条约,明天,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因为同样的原因,撕毁与英国、与法国的条约?一个不遵守自己承诺的国家,如何在世界上立足?更何况,中国的市场,对我们刚刚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工业来说,至关重要。”

海斯总统犹豫很久,

“起草一份否决咨文吧。”他对国务卿说道,“告诉国会,美利坚合众国的声誉,不能用一个州暂时的混乱,来作为交换。”

海斯总统正式否决了《十五名乘客法案》。

消息通过电报传到加州,瞬间点燃了早已积压的怒火。

很多加州报纸的头版,用前所未有的大号字体,印出了一个词:“背叛!”

有工人开始集会演讲,

“你们看到了吗?!”他嘶吼着,

“那个坐在白宫里的懦夫,那个东部财团的走狗,他背叛了我们!他为了那些该死的茶叶和丝绸,为了那些银行家口袋里的利润,把我们这些加州的白人,卖给了那些猪!”

“既然华盛顿的政客保护不了我们,那我们就自己来保护自己!既然法律给不了我们公正,那我们就用自己的拳头,来夺回公正!”

——————————————

加拿大,渥太华。

当南方的邻居正因“黄祸”而陷入内乱时,年轻的加拿大自治领,同样面临着一个棘手的“中国问题”。

总理约翰·麦克唐纳爵士,烦躁地捻着自己的山羊胡。

桌子前,铺着一张巨大的加拿大地图。一条红色的细线,从东海岸的哈利法克斯,一路蜿蜒向西,穿过广袤的草原,最终,消失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那片崇山峻岭之中。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

这是如今国家政策的核心,是缝合这个广袤、松散的联邦的钢铁缝线,更是抵御南方美国那“昭昭天命”野心的唯一屏障。

现在这条承载着国家命运的铁路,如今却卡在了最艰难的一段——穿越落基山脉。

那里的地形之险恶,工程之浩大,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而最大的难题,是劳动力。

“总理先生,菲利普先生在外面,”

“他带来了加州太平洋铁路公司新的议案,说按照工程计划,不可能在十年内完成不列颠哥伦比亚段的工程。他想效仿美国太平洋铁路,引进至少一万名华工。”

麦克唐纳眉头紧锁。

“中国人?”他吐出这个词,

“是的,中国人。”

议员点了点头,“我去深度调查了美国的中央太平洋铁路项目。他们是天生的劳工,能忍受最恶劣的环境,从事最繁重的劳动,却只要白人劳工三分之一的薪水。”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议员们,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华人移民。

他们的理由和加州的柯尼如出一辙:保护白人劳工的饭碗,维护种族血统的纯洁。

就在上个月,bc省议会再次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任何华人被省政府的公共工程项目雇佣。

这项法案,最终被他这个联邦总理,以“干涉联邦移民管辖权”为由,强行否决了。

“先让他进来吧。”

“爵士,”

菲利普伯爵,如今在加拿大政商两界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商人,在秘书的引导下走了进来。

“帝国的建设,需要的是效率,而不是无谓的道德争论。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人的短视和偏见,而耽误了国家的未来。”

他现在的话,比之前分量更重。

如今他的背后,站着的是伦敦的利益集团。

对于那些在殖民地部和巴林银行的先生们来说,这条铁路和新提议的造船厂不仅是加拿大的动脉,更是大英帝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

麦克唐纳有些犹豫。

“我们需要的只是劳工,而不是公民。

铁路的建成将为这片土地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他们会做出聪明的选择。”

————————————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菲沙河口。

河水裹挟着上游山脉融化的雪水和泥沙,呈现出一种浑浊的奶白色。

河口两岸,是望不到边的原始温带雨林,巨大的花旗松和西部红柏遮天蔽日。

就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一座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打破了宁静。

那是一座新落成的三文鱼罐头厂。

红色的砖墙,高大的烟囱,以及一排排巨大的玻璃窗,都昭示着它与这片土地格格不-入的工业文明属性。

一千多名华工,正像工蚁一样,有条不紊地劳作着。

一些人驾驶着平底驳船,将从上游印第安人手中收购来的、堆积如山的红鲑鱼运到码头。

这里不仅有渔民的船队捕鱼,还在积极与原住民进行贸易。

“卡洛先生,”

工厂的华人管事,阿炳叔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忧虑,“下游的几个白人渔场,又来闹事了。他们说我们收购印第安人的渔获,是不正当竞争,抢了他们的生意。还说要联合起来,去维多利亚的省议会告我们。”

卡洛的眉头皱了皱。

“不用理会他们。”他冷冷地说道,“我们的收购价格,比他们高出一成。印第安人愿意把鱼卖给我们,这是自由贸易。至于省议会……哼,等他们吵出个结果来,我们这个季度的罐头都已经装船运回旧金山了。”

自从来到这里,类似的麻烦就从未断过。

bc省的白人社会,对他们这些来自南方的“入侵者”,充满了敌意。

如今,加拿大的报纸上,也开始大量充斥着对“华人资本”的警惕和对“黄祸”的担忧。

太平洋渔业公司开出的收购价格,虽然在旧金山看来并不算高,但在这片尚不发达的殖民地,却足以形成碾压性的优势。

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部落,第一次发现,他们捕捞的鲑鱼,能换来如此丰厚的回报。

而那些在维多利亚唐人街的华工,也大批量地被送到这里,获得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

“纳奈莫那边呢?”卡洛问道。

“一切顺利。”阿炳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买下的那座煤矿,质量好得出奇。第一批开采出来的煤,已经通过我们的船,运到了旧金山检验市场欢迎程度。那里的工厂主们都抢疯了,说这是他们用过的最好的动力煤。价格比宾夕法尼亚的煤还高。”

卡洛点了点头,心中稍感安慰。

纳奈莫的煤矿和菲沙河口的罐头厂,是陈九亲自为这次北上行动定下的两个支点。

罐头厂,能带来快速的现金流,加州西海岸现在对太平洋渔业公司的扩张非常警惕,公司已经在加拿大布局,应对冲突,不同于繁华的加州西海岸,bc省西海岸,海岸线错综复杂,很多地方人烟稀少,引起的反对声浪很小,与总会在旧金山的渔业帝国形成一整条贸易线。

而煤矿,则是更长远的战略布局。

随着船厂落成,还有总会名下蒸汽船只不断增多,优质的煤炭资源更加重要,将成为未来工业和航运的命脉。

“让你的人手都警惕一些。”

卡洛说道,“尤其是纳奈莫那边,矿上的活计危险,别跟本地的白人矿工起冲突。陈先生临走时吩咐,现在要的,是稳定。”

“明白。”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一名年轻的华人助手走了进来,递上了一份刚刚从维多利亚通过蒸汽船送来的信件。

卡洛打开电报,递给阿炳叔。

信件来自渥太华,写信人是菲利普伯爵的秘书华金。内容很简单,

“国会已通过特别条款,授权铁路公司为太平洋铁路项目,招募一万五千名合同华工。首批劳工,将于明年春季正式启用。”

阿炳叔的手,微微颤抖起来。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一场规模空前的人口迁徙即将开始。

合同工虽然只有一万五千名,但是美国太平洋铁路已经证明,一万五千名契约工能撬动的至少是五万以上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他们这些跟陈九最久的老人都知道,加拿大也好,美国也好,只会愈加严苛地限制华工的权利和移民数量,他们只能主动收缩活动范围,并且主动“示弱”,放弃华工主动前往很多城市务工,建立堂口。

加拿大的铁路修建,至少能争取十年时间,十年的时间,能做很多事。

加拿大的西海岸,包括温哥华岛,有大片大片人烟稀少甚至可以称得上荒芜的土地,扎根难,但是彻底落地,先要赶走,更难。

更重要的是,掩护安定峡谷这个北美他们亲手建成的“军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