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渣山谷之行带回的赤火铜母,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小石子,只在识海中激起了一圈微弱的涟漪,便迅速沉寂。种子传递出的那丝“满意”情绪昙花一现,反哺的能量依旧杯水车薪。资源缺口,像一个无声扩大的黑洞,悬在鹿笙心头。
压力,无声无息地累积。
白日里,她是那个沉默、麻木、努力却毫无希望的杂役鹿笙,完美地扮演着“背景板”。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每当结束一天的劳作,独自躺在坚硬的床板上时,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疲惫和焦灼便会悄然蔓延。
穿越六年的艰辛,宗门底层的挣扎,体内那颗不知是福是祸的“吞金兽”,前路漫漫的迷茫……种种情绪交织,沉甸甸地压在她心上。她不能对任何人言说,甚至不能流露出丝毫异常。
她需要一个宣泄口,一个只属于她自己的、绝对安全的精神避风港。
某个深夜,当同屋此起彼伏的鼾声和梦呓再次将她包围,而内心的焦躁几乎要破胸而出时,她下意识地、在心底默念起了上辈子刻在骨子里的文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没有目的,不曾期待。只是纯粹地,试图用这熟悉的韵律,来抚平内心的波澜。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没有灵气波动,没有修为增长。但那些纠缠不休的焦虑、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拂过,渐渐平息、沉淀。她的心神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状态,如同暴风雨后波平如镜的海面。脑海中那些纷乱的算计、生存的紧迫感,都暂时远去。
她仿佛脱离了这具被困在杂役院的躯壳,灵魂飘升至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角,冷静地俯瞰着自身的处境。那些压得她喘不过气的难题,此刻看来,似乎也并非全无出路。
这《道德经》,竟有抚平心绪、澄澈精神的奇效!
对此刻精神时刻紧绷的鹿笙而言,这无异于久旱逢甘霖。它成了她深夜里最好的“解压阀”,帮助她在极度压抑的环境中,维持住心智的清明和稳定。她并未将这种状态与“修炼”联系起来,只当是前世文化遗产带来的精神慰藉。
然而,随着数次在心神动荡时依靠《道德经》平复心境,她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同。
她的精神力,或者说神识,似乎在这种“宁静致远”的状态下,被悄然淬炼,变得比以前更加凝练、感知范围也更广了一丝。以前只能模糊感应到身边几步内的灵气流动,现在却能隐约“听”到更远处溪水潺潺中蕴含的微弱水灵之气,或是夜间某些草木呼吸时散发的点点木灵微光。
这种变化并非修为提升带来的,更像是……灵魂本身得到了滋养和壮大。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