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茅屋,轩辕让阿母烧起陶罐,把苍术、鸡内金和几味带着清苦气的草药一起放进去。药香渐渐漫出来,混杂着陶罐的烟火气,竟奇异地让人安心。他坐在火堆边,看着火苗舔舐罐底,忽然想起岐伯曾说过的话:“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五行。”
那时候他只当是寻常道理,此刻望着跳动的火苗,却忽然有了新的感悟。草木从土里钻出来,沐浴阳光才能生长——这是不是木生于土,火又助木?火燃尽了变成灰烬,回归土地——这是不是火化为土?山里的矿石藏在土中,经火炼才能成金——这是不是土生金?金属遇冷会凝结出水珠,山泉又能滋养草木——这是不是金生水,水生木?
“原来如此……”轩辕喃喃自语,指尖在地上画出五个相连的圆圈,分别写上木、火、土、金、水,“天地万物循环不息,就像这五行相生,缺了哪一环都不行。”
阿父抱着孩子凑过来,孩子已经不怎么哭了,只是眼皮还耷拉着。“轩辕先生,您画的这是什么?”
“是五行。”轩辕指着中间的“土”字,“就像这孩子的病,脾胃属土,土不运化,吃进去的东西就成了负担。土要能生金,金才能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再暖土……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他忽然站起身,走到角落里那袋还没脱壳的粟米前,抓出一把,“阿母,把这粟米炒到焦黑,磨成粉。”
“炒焦了还能吃?”阿母不解。
“焦米能健脾。”轩辕解释道,“就像土地受了潮,烧把火烤烤就干爽了。土气足了,才能消化食物。”
药熬好时,孩子已经睡着了。轩辕小心地撬开他的嘴,用木勺一点点喂进去。药汁带着微苦的涩味,孩子皱了皱眉,却没吐出来。到了午后,阿父惊喜地跑来:“先生!娃刚才放屁了,还拉了些黑乎乎的稀便,现在好像想吃东西了!”
轩辕跟着去看,孩子果然睁着眼睛,小嘴巴动了动。他让阿母煮了点焦米粥,调得稀稀的,用小勺喂了几口。这次,孩子咽下去了,没再吐出来。看着孩子喉头滚动的样子,阿父眼圈红了,抓着轩辕的手直哆嗦:“先生,您这本事,真是能救命啊!”
轩辕望着窗外的菜畦,南瓜藤在阳光下舒展着叶子,刚才还发黄的嫩叶,似乎透出了点新绿。他想起那些环环相扣的圆圈,忽然明白,治病不只是对症下药,更要理顺身体里的五行循环。就像打理田地,既要除虫,也要浇水,更要让土地保持肥力,才能长出好庄稼。
夜幕降临时,孩子又喝了小半碗粥,小肚子也消下去些。轩辕坐在火堆边,借着跳动的火光,把今天的感悟刻在木简上:“土者,脾胃也,主运化。饮食不节,土失其能,则积滞内生……五行相生,土为中轴,养土则万物可安。”
刻完最后一笔,他抬头看向窗外。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清辉洒在河畔的芦苇上,像一层薄薄的银霜。他忽然很想知道,肝对应什么?心又对应什么?五行与五脏之间,是不是还有更多看不见的联系?
想知道轩辕如何解开这些疑问?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