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人不病呢?”轩辕的声音很轻,却像块石头投进风仲心里,“若是能让老者筋骨不枯,少年元气不伤,这算不算更高的医道?”
灶膛里的柴噼啪响了一声,爆出的火星落在地上,很快就灭了。风仲望着师父的侧脸,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年师父救治的人越多,眉头锁得越紧,原是在愁那治不好的“老”与“死”。
“吱呀”一声,竹门被推开,岐伯拄着藜杖站在门口,花白的胡须在夜风中微动:“轩辕,你在想什么?”
轩辕把龟甲递过去,将风仲的见闻细细说了一遍。岐伯摩挲着龟甲上的刻痕,半晌才道:“我年少时,也曾听过广成子的传说,只是以为那是世人杜撰的仙话。”他抬头望向西北方,那里的夜空格外深邃,“但你说得对,治病是末,让人不病才是本。”
“师父是说……”轩辕的心跳快了半拍。
“崆峒山在西极之地,自古便是仙家传说汇聚之处,”岐伯的目光落在院角那丛艾草上,秋深了,艾草却依旧青苍,“你这些年博采四方,学的是‘治’,可‘治’的前提是‘病’。若想求那‘不病’之法,或许真该去见见这位广成子。”
轩辕的指尖微微颤抖。他想起那些在瘟疫中死去的孩童,想起那些在劳作中折损的壮年,想起那些在寒夜里咽气的老者,他们的脸在脑海中一一闪过,最终都化作一个念头:若能找到那“不病”之法,便再不会有人在他面前,用绝望的眼神求他救命了。
“只是,”岐伯忽然叹了口气,“广成子据说性情孤僻,从不轻易见外人,你此去怕是不易。”
“弟子不怕。”轩辕握紧了拳头,指节泛白,“当年为求百草之性,能在南岭嚼断肠草;为学缝合之术,能在西戎守着伤口看三日三夜。若真有长生之道,便是崆峒山有刀山火海,我也闯得。”
风仲在一旁听得热血沸腾,猛地站直了身子:“师父,弟子愿随您同去!”
岐伯看着眼前这对师徒,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月光:“好。轩辕,你且将《四方医略》交给伯高,让他带着弟子们继续整理医案。你此去,不止为求养生之道,更要记得——医道不止于药石,更在天地人之间。”
轩辕重重点头,转身回屋收拾行囊。他没带多少草药,只揣了那半片龟甲,还有一卷记录着各地养生习俗的竹简。风仲帮他捆着行囊,忽然问:“师父,您说广成子真能教会我们长生吗?”
轩辕望着窗外的星空,北斗七星像一把勺子,静静地悬在天际。他想起东夷人说“星转则气移”,想起南蛮人说“月满则草茂”,想起自己这些年悟到的“人与天地相参”,轻声道:“或许长生不在年限,而在是否活得顺应天地。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就算活百年,也如一日般清明。”
夜色渐深,岐下的山坳里,只有这间竹屋还亮着灯。灶膛里的火渐渐弱了,却暖得人心里发烫。轩辕知道,明日天一亮,他就要踏上新的征途,这条路或许比南下南岭更险,比北上草原更远,但他的脚步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因为他要找的,不仅是让世人不病的方法,更是藏在天地间的,那关于生命的终极答案。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轩辕西去崆峒,会遇到怎样的考验?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