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牧民虽有些疑惑——肉桂是常用的驱寒药,可那熟地,味甘性温,平时多用于补气血,从没听说过能治寒证——但还是赶紧跑出去寻找。
轩辕则取来陶罐,先将干姜、附子放入,加适量清水,用慢火煎煮。火塘里的火苗渐渐旺了起来,毡房里暖和了不少,老者似乎也舒服了些,呼吸平稳了些。
“先生,这熟地……真能管用?”向导也有些不解,他跟着部落医者学过几年医,知道治病讲究“寒者热之”,熟地虽温,却不像肉桂那般辛辣,能顶用吗?
轩辕笑了笑,指着火塘说:“你看这火塘,要想让它烧得久,光添干柴(干姜、附子)不够,还得把炉膛里的炭火(肾阳)养旺。熟地就像那能让炭火更持久的炭块,肉桂则像引火的火星,两者配合,才能让炉火烧得旺,烧得久。”
他顿了顿,又解释道:“肾属水,心属火,正常情况下,肾水需要心火来温煦,心火也需要肾水来滋养,这叫‘水火既济’。阿翁肾阳不足,就像肾水里的火弱了,心火得不到滋养,也会跟着变弱,全身的阳气都提不起来。所以,光用散寒的药不够,还得补肾水、助心火,让水火相互滋养,寒气才能从根上除掉。”
说话间,年轻牧民拿着肉桂和熟地回来了。轩辕接过,将肉桂掰成小块,熟地切成薄片,待陶罐里的药汤煮得差不多了,便将这两味药加了进去,继续煎煮。
药香渐渐弥漫开来,不再是单纯的辛辣,而是多了一丝醇厚的甘甜,闻着就让人觉得心里踏实。
药汤煮好后,轩辕用粗瓷碗盛了,晾到温热,才小心地喂给老者。老者起初还没什么精神,可喝了半碗药汤后,忽然长长地舒了口气,像是堵住胸口的冰化开了些,他喃喃道:“暖……暖和……”
轩辕让年轻牧民把剩下的药汤收好,嘱咐道:“每日早晚各服一次,连服七日。另外,用羊肉加黑豆煮汤给阿翁喝,羊肉性温,能补气血;黑豆色黑入肾,能助肾阳。”
七日后,轩辕再次来到老阿翁的毡房。一进门,就见老者正坐在炕上,靠着毡垫,虽然脸色还是有些苍白,但眼神亮了许多,嘴唇也有了血色,不再发抖了。
“先生!您的药太神了!”年轻牧民喜出望外,“爷爷昨天居然能自己坐起来了,晚上也能睡着觉,腿上的肿也消了不少!”
老者拉着轩辕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他现在觉得心里像是揣了个小暖炉,那股钻骨的寒气退去了不少,吃饭也香了。
北地的医者也闻讯赶来,看着老阿翁的变化,又问了轩辕用药的方子,恍然大悟:“原来治寒证,不光要驱外寒,还要补内火!这‘温肾补火’的法子,真是说到了根上!”
轩辕笑道:“北地严寒,人多肾阳不足,治寒需温肾,就像给火塘添炭、拨旺火苗,这样才能真正抵御风寒。但若只是补火,不添些‘水’(熟地补肾水),火太旺了也会伤了自己,水火平衡,才是长久之道。”
他望着窗外依旧飘着的雪花,心中却一片清明。从东方的砭石导引,到南方的苦寒清热,再到西方的温补外伤,如今在北方,他又领悟了“温肾补火”的真谛。这些地域的医法看似不同,却都离不开“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的根本。
就像这北地的寒证,表面是寒邪作祟,根子却是肾阳不足、水火失衡。治病,就是要找到那个失衡的点,轻轻一拨,让人体的阴阳五行重新归于和谐。
“先生,接下来我们去哪里?”向导问道。
轩辕抚摸着追风的头,这只老狼似乎也感受到了他心中的笃定,蹭了蹭他的手心。
“再往北边走走,”轩辕望着远方被冰雪覆盖的山峦,“我总觉得,这极北之地,还有更多关于‘藏’与‘寒’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
火塘里的火苗噼啪作响,映在轩辕的脸上,温暖而明亮。他知道,每解开一个谜团,每治愈一个病人,他离那部承载着古人智慧的医典,就又近了一步。
想知道轩辕在更北的地方还会有哪些新的发现?他又将如何把这些零散的经验融会贯通?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