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木大叔,您快看看我家娃,”妇人焦急地说,“从昨天开始就发烧,咳嗽个不停,喂了草药也不见好。”
乌木先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看了看孩子的舌苔,然后才握住孩子细细的手腕。他眉头微蹙,片刻后对妇人说:“这是外感风寒,郁而化热了,得用些清热散寒的药。”
轩辕在一旁看着,心里痒痒的,忍不住对妇人说:“大嫂,我能试试给孩子摸摸脉吗?我是来学习的,不会乱说话。”
妇人看了看乌木,见乌木点头,便把孩子的小手递给了轩辕。孩子的手腕很细,皮肤嫩滑,轩辕小心翼翼地将手指放上去,生怕弄疼了孩子。
一开始,他什么也没感觉到,只觉得手指下软软的。乌木在一旁提醒:“找准位置,就在那根骨头旁边一点点。”
轩辕调整了一下手指的位置,终于,他感觉到了一丝微弱的跳动。那跳动比自己的快得多,而且有点急躁,像受惊的小鹿在乱撞。这和乌木说的“热病脉快”正好对上了!
“这脉跳得好快,”轩辕抬起头,语气里带着兴奋,“是不是因为孩子在发烧?”
乌木赞许地点头:“没错!这就是热邪在体内闹腾,气血跟着急躁起来了。看来轩辕先生学得很快啊。”
轩辕心里涌起一股喜悦,就像当年第一次成功用草药治好病人一样。他看着那孩子通红的小脸,又想起刚才感受到的急促脉息,突然觉得,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血,似乎有了具体的形态。
接下来的几天,轩辕一直跟着乌木学习脉诊。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在帐篷外的雪地里练习感受自己的脉息,从慢走到快走,再到跑步,感受不同状态下脉息的变化。他发现,自己跑动之后,脉息确实会变快,就像乌木说的“如奔马”,而休息片刻后,又会慢慢恢复平稳。
他还跟着乌木去各个部落巡诊,看乌木如何通过脉息判断病情,再结合病人的症状、神色来开药方。有一次,一个老者说自己胸闷气短,乌木摸了他的脉,说脉跳得很弱,像快熄灭的火苗,断定是气血亏虚,用了补气血的草药,没过几天,老者的精神就好了很多。
轩辕把这些都一一记在随身携带的兽皮卷上,不仅记录脉息的特点,还画下了手腕的位置图,标注出最容易感受到脉息的地方。他发现,不同的人,脉息的力度、快慢都不一样,年轻人的脉息通常更有力,老年人的则相对平缓;男人的脉息比女人的要沉一些,力度也更大。
有一天晚上,帐篷里烧着炭火,暖意融融。追风趴在火边打盹,轩辕和乌木相对而坐,面前摆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
“乌木先生,这脉息为什么能反映气血呢?”轩辕忍不住问出了一直盘旋在心里的问题,“它和我们的五脏六腑有什么关系吗?”
乌木喝了一口奶茶,沉吟片刻说:“这个问题,我也说不太清楚。祖辈传下来的说法是,心主血脉,脉息的跳动,是心在推动气血运行。心要是有力,气血就跑得快,脉息就明显;心要是弱了,气血就跑得慢,脉息就沉。”他看着轩辕,“不过我觉得,轩辕先生你爱琢磨,说不定以后能把这里面的道理弄明白。”
轩辕点点头,心里暗暗记下。他觉得这脉诊就像一扇通往人体内部的窗户,虽然现在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但只要不断探索,总能看清里面的景象。他想起在南方学到的阴阳理论,或许这脉息的快慢、强弱,也能分阴阳?快的、有力的属阳,慢的、微弱的属阴?这么一想,似乎很多事情都能联系起来了。
这天夜里,轩辕躺在帐篷里,辗转难眠。他悄悄起身,借着月光看自己手腕上的脉息位置,手指轻轻搭上去,感受着那平稳而有力的跳动。这跳动,从出生起就从未停歇,支撑着人的生命,承载着健康与疾病的信息。他突然觉得,这小小的脉息里,藏着大大的天地。
他摸了摸身边追风的脖子,追风被惊醒,抬头看了他一眼,又温顺地低下头去。轩辕笑了笑,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他知道,自己对脉诊的了解还只是皮毛,但这条探索之路已经铺开,前方一定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他去发现。
想知道轩辕后面会发现什么?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