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细细琢磨着这话,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面色也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医者不仅要能看出当下的病症,还要能预判病情的发展,这才是真本事。
这时,又有一个妇人抱着孩子来求医。那孩子约莫三四岁,小脸通红,嘴唇干裂,呼吸急促,还时不时咳嗽几声,咳嗽声里带着股浓浓的痰音。
老者刚坐下,看到那孩子的脸,眉头就皱了起来:“这娃,是肺热了。你看这脸,红得像熟透的果子,特别是颧骨这儿,红得发亮,准是烧得厉害。”他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果然滚烫。
妇人急得眼圈都红了:“老人家,您快想想办法,这孩子烧了两天了,吃了草药也不管用。”
老者沉吟片刻,对妇人说:“去,找些梨来,再取点蜂蜜。”又转头对轩辕解释,“梨性凉,能润肺,蜂蜜能止咳,这娃肺热,就得用凉性的东西降降火。”
轩辕看着老者熟练地处理病情,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北地医者的面色诊法,看似简单,实则是长期观察实践的结果,他们能从面色的细微变化中,捕捉到疾病的蛛丝马迹,再结合当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给出精准的治疗方案。
他蹲下身,仔细观察那孩子的脸色。确实如老者所说,整个小脸都透着不正常的红,尤其是两颊,像是涂了胭脂,眼神也有些呆滞,没有寻常孩子的灵动。这与刚才那青年的苍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热一寒,一实一虚,都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
“老人家,”轩辕开口问道,“那若是一个人脸上同时有几种颜色,又该如何判断呢?”
老者愣了一下,似乎没被人这么问过,他想了想,说:“那就是病得杂了。前年有个老猎户,脸上又黄又黑,黄是因为常年吃不下饭,脾胃弱;黑是因为年轻时受过伤,瘀血没散干净。这种就得一步一步来,先调脾胃,再化瘀血。”
轩辕点点头,这与他所学的“辨证论治”不谋而合。疾病往往不是单一的,需要医者抽丝剥茧,找到根本的病因,再对症下药。
说话间,妇人拿来了梨和蜂蜜。老者将梨切成小块,捣成泥,拌上蜂蜜,一点点喂给孩子吃。孩子起初还抗拒,吃了几口后,似乎觉得舒服了些,不再哭闹,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
“你看,这娃吃了梨泥,呼吸都匀和些了。”老者对轩辕说,语气里带着欣慰,“等会儿再给他敷点清凉的草药,明天估计就能退下去些。”
轩辕看着孩子渐渐舒缓的眉头,心里对面色诊法的认同又深了一层。他想起自己带的医经里,关于诊病的记载还多是问诊和草药的运用,若是能把这面色诊法加进去,定然能让医经更加完善。
“老人家,您看我这脸色如何?”轩辕笑着问道,想亲身体验一下。
老者仔细打量了他一番,又伸手摸了摸他的脉,然后笑道:“客人脸色红润,眼神明亮,脉象有力,一看就是气血充足,身体结实得很。就是这风尘仆仆的,带了点倦色,歇两天就好了。”
轩辕哈哈大笑,觉得这老者说得极准。他确实因为连日赶路,有些疲惫,但底子确实不错。
灵枢在一旁早已把老者的话记得密密麻麻,见轩辕和老者相谈甚欢,忍不住问道:“老人家,这看脸色的本事,能教我们吗?”
老者爽朗地笑了:“有啥不能教的?医道这东西,越传越活。你们要是想学,就多看看,多记记,把不同的脸色和病症对应起来,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
接下来的几天,轩辕和灵枢便留在了这个北地部落。他们跟着老者走家串户,看他为各种各样的人诊病。有面色发青、腹痛难忍的妇人,老者说是寒气凝滞,用艾灸熏烤关元穴;有面色发黑、关节疼痛的老人,老者说是瘀血阻络,用活血化瘀的草药煎汤外洗;有面色发黄、四肢乏力的少年,老者说是脾胃虚弱,用山药、小米熬粥调理。
轩辕每天都看得极为认真,他不仅观察病人的面色,还详细询问他们的症状、生活习惯、发病诱因,再与面色相对照,慢慢总结出规律:面红多热,面白多虚,面青多痛多寒,面黑多瘀,面黄多与脾胃相关。
他还发现,面色的光泽比颜色本身更重要。同样是红色,有光泽的可能只是暂时的热症,而晦暗无光的红色,则可能是重病的征兆。老者说:“就像好的皮子,不光颜色正,还得有光泽,那才是真的好。”
灵枢也学得极为投入,他把不同的面色画下来,旁边标注着对应的病症和治法,短短几天,就画满了好几张兽皮卷。
这天傍晚,夕阳给北地的草原镀上了一层金色。轩辕和老者坐在火堆旁,喝着温热的羊奶。
“老人家,晚辈有个想法。”轩辕开口道,“我想把您这面色诊法,和我之前学的问诊、脉诊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更完整的诊病方法。您觉得可行吗?”
老者看着他,眼神里带着赞许:“好啊!法子不怕多,就怕不精。能把好法子合到一块儿,让更多人受益,那是好事。”他顿了顿,又说,“不过,你要记住,不管啥法子,都得灵活着用,不能死搬硬套。同一种脸色,在年轻人和老人身上,可能就是不同的毛病。”
轩辕重重地点头:“晚辈记下了。”他知道,这是老者一生经验的总结,是比任何诊法都珍贵的教诲。
夜色渐深,北地的星空格外明亮,一颗颗星星像是钻石般镶嵌在深蓝色的天鹅绒上。轩辕躺在毡房里,辗转难眠,脑海里全是这些天看到的各色面容,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病症。他仿佛看到,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慢慢编织而成,这张网由面色、声音、脉象、症状等无数丝线组成,而医者,就是那个手握网纲的人,通过这张网,就能捕捉到疾病的踪迹。
他悄悄起身,借着月光,拿出医经,提笔在上面写下:“望色为诊病之先,观其面色,可知寒热虚实,气血盛衰……”笔尖划过兽皮,留下清晰的痕迹,像是在为医道的传承,刻下深深的印记。
想知道轩辕后面会发现什么?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