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让弟子们把葛藤、菝葜藤也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又跟着阿吉继续深入密林。一路上,他们又见到了许多藤类,有的开着白色的花,气味芳香,阿吉说能治头痛;有的结着小小的浆果,酸涩味重,却能治咽喉肿痛。轩辕一边观察,一边与之前见过的草药对比,发现藤类药物多有“通”“缠”的特性,要么能通经活络,要么能缠绕攻伐,这与草木类药物的“升”“降”特性有所不同。
“你看这藤蔓,生长时总是沿着附着物向上或向四周蔓延,”轩辕边走边说,“就像人体内的经络,遍布全身,四通八达。或许藤类药物的‘通’性,正适合调理经络不通的病症。”他想起在东方学到的导引术,是通过运动来疏通经络,而这些藤类药物,是不是能通过内服或外敷,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正思索着,忽然听到远志“哎哟”一声,众人回头一看,原来是他不小心被一根藤蔓绊倒了,膝盖磕在石头上,立刻红肿起来。阿吉连忙上前,从腰间的药篓里拿出一小段鸡血藤,又取了几片雷公藤的叶子,将鸡血藤嚼烂,混合着雷公藤的汁液,小心地敷在远志的膝盖上,再用葛藤的叶子包裹好,用葛藤的茎轻轻捆住。
“这样既能让鸡血藤的温性滋养气血,又能让雷公藤的烈性驱散肿痛,”阿吉解释道,“很快就不疼了。”果然,没过多久,远志就说膝盖处暖暖的,疼痛减轻了不少。
轩辕看着这一幕,心中更加确定了藤类药物的妙用。“你看,阿吉用鸡血藤和雷公藤配伍,一温一烈,一补一攻,正好应对远志这跌打肿痛,”他对其他弟子说,“这就是配伍的智慧。单一的药可能有局限,但搭配得好,就能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夕阳西下时,他们才背着满满一篓的藤类标本和药材往回走。林间的光线渐渐暗了下来,藤蔓的影子在地上拉得长长的,像一条条游走的龙。轩辕走在中间,手里还拿着那段鸡血藤,指尖感受着它温润的质感,脑海里不断回放着今天见到的各种藤类:它们的形态、汁液、气味、功效,以及阿吉对它们的描述。
“这些藤类,生长在南疆的密林里,适应了这里湿热的环境,自身便带着对抗这种环境的力量,”轩辕对弟子们说,声音在林间回荡,“我们学医,不仅要学药物的功效,更要学它们适应环境、对抗恶劣条件的智慧。就像这鸡血藤,在阴暗处也能努力向上生长,汲取阳光,所以它能滋养气血;雷公藤在竞争激烈的密林中占据一席之地,靠的就是那股烈性,所以它能攻伐病痛。”
弟子们听得入了迷,连追风都仿佛听懂了一般,不再乱跑,只是安静地跟在轩辕身边。回到部落营地时,篝火已经升起,映着大家疲惫却兴奋的脸。轩辕坐在篝火旁,借着跳动的火光,开始整理今天的笔记,他在鸡血藤的条目下补写道:“茎青,叶狭,汁红如血,性温。似与人体气血相应,能补能通,可用于妇人血虚、手脚冰凉,亦可配他药治跌打损伤。其形态坚韧,缠绕不休,如气血在经络中循环不止。”
写完,他抬起头,望着篝火上方跳动的火苗,又想起了雷公藤,便在它的条目下写道:“茎褐,叶有锯齿,汁暗红,性烈有毒。生长环境阴湿,却具猛烈之力,能攻伐顽固肿痛,如关节红肿、痈疮恶毒。似能穿透经络,直达病所,但需审慎使用,恐伤正气。”
一旁的阿吉看到他写得认真,递过来一碗热腾腾的草药汤:“先生,这是用葛藤根煮的汤,您尝尝,解乏。”轩辕接过汤碗,温热的感觉从手心传到心里,他喝了一口,甘甜中带着一丝清苦,确实让人精神一振。
“阿吉,”轩辕放下汤碗,认真地问,“你们世代生活在这里,对这些藤类的了解,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吗?有没有试过把几种藤配在一起用,治疗更复杂的病?”
阿吉挠了挠头,憨厚地笑了:“有的,比如老人关节又肿又痛,还怕冷,我们就用鸡血藤配雷公藤,再加点生姜,既能驱寒,又能治肿痛,还不伤气血。不过都是老法子,没先生您想的那么细。”
轩辕点点头,心中的思路愈发清晰:“藤类药物,形态各异,性子不同,但都与‘通’‘补’‘攻’相关。将来我们可以把它们分类,哪些适合补气血,哪些适合攻病痛,哪些适合通经络,再根据病症搭配使用,或许能治更多的病。”他看着篝火旁弟子们专注的神情,又看了看趴在脚边打盹的追风,忽然觉得,这次南疆之行,收获的不仅仅是草药知识,更是对“万物有灵,药如其性”的深刻理解。
夜色渐深,密林里的虫鸣渐渐稀疏,只有篝火偶尔“噼啪”作响。轩辕收起笔记,站起身,望着远处黑黢黢的山林,那里还有无数的藤蔓在夜色中生长、缠绕,蕴藏着更多等待被发现的秘密。他知道,对藤类药物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而这些柔韧而坚韧的植物,必将在他的医典中占据重要的一页。
想知道轩辕后面会发现什么?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