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204章 整理医案,分类传世

第204章 整理医案,分类传世(2 / 2)

三弟子抢着答:“是受凉了吧?温经汤里有桂枝、吴茱萸,都是温性的。”

“不对。”大弟子摇头,“舌有瘀斑、脉涩,这是有瘀血的兆头,应该是寒凝血瘀。”

轩辕赞许地看了大弟子一眼:“说得对。妇人以血为本,这王氏是寒邪凝滞血脉,气血不通才痛。温经汤既能温散寒邪,又能活血通经,正是‘通则不痛’的道理。”他拿起笔,在案边的空白竹简上写下:“妇人腹痛,若见经暗有块、舌瘀脉涩,多为寒凝血瘀,温经汤主之。”写完,将这卷竹简放进“内伤病案”里,“记着注明:‘女子以血为用,寒则血凝,瘀则痛,治需温通结合’。”

不知不觉,日头爬到了中天,案上的医案渐渐分好了三堆。外感卷里,风寒、风热、暑湿引发的病症排得整整齐齐,每案后都注着“风邪袭表,宜解表散邪”“暑湿伤气,当清暑益气”等注解;内伤病案里,从五脏虚损到情志失调,字迹间藏着“脾虚则食少”“肾虚则腰痛”的规律;杂症卷里,跌打损伤、虫蛇咬伤等案子也各有注解,比如那桩被蛇咬伤的医案后,就写着:“蛇毒属火毒,咬伤后先刺血排毒,再用半边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

轩辕拿起外感卷最上面的竹简,那是他刚学医时记录的第一桩医案——当年有个猎人淋雨后感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他依岐伯所教,用了麻黄汤,两剂而愈。如今再看,字迹稚嫩,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这些医案,就像咱们行医路上的路标。”轩辕将三卷医案码整齐,声音里带着感慨,“后人循着这些路标走,就能少走些弯路。比如治外感,得先辨清风寒还是风热;治内伤,要分清是哪脏哪腑出了问题;治杂症,得找准病因,随症变法。”

弟子们围上前,看着那三卷码得整整齐齐的医案,忽然觉得手里的竹简沉甸甸的——那不仅是文字,更是无数个日夜的生死救援,是从失败里熬出来的经验,是能救命的宝贝。

“先生,我们把这些医案抄录几份吧?”大弟子提议,“让各部落的医庐都存一份,大家照着学,就能治好更多人了。”

轩辕点头,眼里闪着光:“好。抄录的时候,别忘了把咱们加的注解都写上——那些‘为什么这么治’的道理,比药方本身更重要。”

暮色渐浓,医庐里的油灯亮了起来,映着弟子们抄录医案的身影。轩辕坐在案前,又拿起一卷旧医案,指尖划过上面的字迹,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在雨中为病人煎药的夜晚——那时他还不懂什么叫“辨证施治”,只知道“药能治病”,如今却能从一堆医案里看出“医道”的轮廓。

他拿起笔,在杂症卷的最后补了一行字:“医案是死的,人是活的。辨症如识路,施治如驾船,既要懂规矩,又要会变通。”写完,将笔放下,窗外的月光正好落在那行字上,像一层薄薄的银霜。

医庐外,晚风拂过药圃,带来艾草和薄荷的清香。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夹杂着部落里稀疏的笑语,那是被医案里的智慧守护着的安宁。

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