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学徒们回去时,轩辕特意让阿木和阿石各带一队弟子,跟着去各部落协助建立诊室和药圃。
阿木带着一队去了神农部落。禾苗早已选好了诊室的地址,就在部落中心的一棵大榕树下,通风又向阳。阿木指导他们搭建了简单的草棚,又从医庐带来的种子里选出适合当地生长的苍耳、苦参、蒲公英等,教他们如何播种、施肥。
“这药圃要离水源近,但不能积水,”阿木一边示范翻土一边说,“每种草药要分开种,免得混杂了认错。”禾苗和另外两个神农部落的学徒蹲在地上,学得一丝不苟,不时提问:“阿木先生,蒲公英什么时候能收?”“苍耳要除虫吗?”
阿石则带着人去了伏羲部落。石牙和其他两个学徒早已清理出一间空屋当诊室。阿石教他们如何消毒器具:“陶罐要用烈火烤过,石针要用沸水烫,每次用完都要如此。”他还在诊室墙上挂了一幅简化的经络图,指着图讲解:“记住这几条主要的经络,遇到头痛、腹痛,就知道该选哪些穴位了。”
轩辕则亲自去了最远的共工部落。共工部落靠近河流,湿气重,常有族人得关节痛。轩辕指导他们将诊室建在地势高的地方,又特意多带了些能祛风除湿的雷公藤种子:“这种草药毒性大,必须按我教的方法炮制,用量不能超过这么多。”他用手指比划着,反复叮嘱。
各部落的诊室很快都建了起来。禾苗在神农部落的榕树下,第一天就接诊了一个被毒蛇咬伤的孩童。她沉着地按阿木教的方法,先用绳子在伤口上方扎紧,再用石刀划开一个小口排毒,最后敷上解蛇毒的草药。几天后,孩童便痊愈了,神农首领高兴地说:“咱们也有自己的医者了!”
石牙在伏羲部落也遇到了考验。一个猎人被熊抓伤,伤口很深,血流不止。石牙先是用煮沸的麻布清洗伤口,然后撒上止血的草药粉末,再用干净的麻布包扎好。他还按照轩辕教的方子,用当归和黄芪煮了药汤给猎人喝,补气血。半个月后,猎人的伤口就结痂了,对石牙佩服得五体投地。
共工部落的诊室则治好了不少关节痛的族人。他们按照轩辕教的方法,用炮制过的雷公藤配合针灸,缓解了不少人的痛苦。首领感慨道:“以前关节痛了,只能硬扛,现在终于有办法了,轩辕先生真是我们的福星啊!”
消息传回医庐,轩辕欣慰不已。他让人制作了许多木牌,上面刻着各部落诊室的地址和能诊治的病症,分发到联盟各地,方便族人就近求医。
这天,轩辕正在整理医案,阿木兴冲冲地从外面跑进来:“先生,您看谁来了?”
只见禾苗跟着阿木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捆新鲜的草药,脸上带着笑容:“先生,这是我们药圃种出来的苍耳,长得可好了!我还带了几个新发现的草药,想请您看看是什么。”
轩辕接过草药,仔细查看,发现其中一种叶片厚实、开着蓝色小花的植物,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是医庐的图谱里没有记载的。他高兴地说:“好!好!这是个新发现!禾苗,你做得很好,不仅学会了已有的知识,还能自己发现新草药!”
禾苗不好意思地笑了:“是先生教得好。对了,我们部落最近有几个人总觉得没力气,我按您教的,用黄芪煮汤给他们喝,好多了呢!”
轩辕点点头,心中更坚定了推广医庐的决心。他意识到,每个部落的环境不同,会遇到不同的病症,也会发现不同的草药,只有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医道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
接下来的几年里,联盟的诊室像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从最初的几个部落扩展到了十几个。轩辕每年都会组织各部落的医者来医庐交流一次,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发现。
有一次交流会上,石牙带来了一个新方法:“我发现把艾叶晒干后点燃,熏伤口能防止感染,比只用麻布擦效果好!”
禾苗则分享了她对草药配伍的心得:“我试着把蒲公英和紫花地丁一起用,治疮疡比单用一种好得快。”
共工部落的医者也说:“我们在河边发现一种水草,能利尿,对水肿很有效。”
轩辕把这些新发现一一记录下来,补充到百草图谱和医案中。他还让弟子们把各地的经验汇编成册,取名《联盟医汇》,分发到各诊室,让大家互相学习。
医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联盟内部的族人受益,连周边一些尚未加入联盟的小部落也派人来请求学习医术。轩辕来者不拒,只要对方愿意遵守医者的准则,他都热情接待,悉心教导。
有一次,一个偏远部落的首领带着厚礼来感谢轩辕:“先生,我们部落以前每年冬天都有好多人冻饿生病,自从按您教的方法储存粮食、熬制驱寒的草药汤,今年冬天一个病人都没有!”
轩辕笑着摆摆手,把礼物退了回去:“我推广医术,不是为了礼物,是为了让天下人都能健康生活。你们过得好,我就高兴了。”
站在医庐的药圃边,看着远处各部落传来的消息,轩辕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想起岐伯曾说“医道无止境,需与时俱进”,如今总算体会到了其中的深意。医道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一种传承,一种让更多人掌握守护健康的能力的责任。
只是,随着诊室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也出现了。有些部落的医者为了追求效果,擅自加大了有毒草药的用量,导致了不良后果;还有些地方的药圃管理不善,草药长势不好,影响了疗效。
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轩辕又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完善联盟的医疗体系?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