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87章 疑难病症,共探解法

第187章 疑难病症,共探解法(2 / 2)

“慢点,别急。”轩辕轻声说,一边用手轻轻揉着妇人的胸口,帮助她顺气。

一碗药汤喂完,用了近半个时辰。妇人喝完药,呼吸似乎平稳了些,不再像刚才那样急促。汉子见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着轩辕连连作揖:“多谢先生,多谢先生……”

“别谢得太早,这只是第一步。”轩辕摆摆手,对弟子们说,“你们轮流守着,半个时辰后再喂一次药,注意观察她的尿量和呼吸。阿木,你记一下,明日此时,我们再一起讨论后续的方子。”

第二天一早,弟子们早早地等在诊室里,连平时爱睡懒觉的阿石都来得格外早。他们都惦记着那妇人的病情,想知道加了人参的方子有没有效果。

阿木先汇报情况:“先生,昨晚喂了三次药,后半夜她醒了一次,喝了两口水。刚才看了,尿量比昨天多了些,虽然还是少,但颜色没那么深了。肿好像没怎么消,但呼吸顺畅多了。”

“脉象呢?”轩辕问。

“比昨天有力了点,但还是沉。”阿木回答,他半夜特意给妇人把了脉,记在了医案上。

轩辕点点头,走到妇人床边,这次妇人醒着,虽然还是虚弱,但眼神能聚焦了。“感觉怎么样?”轩辕轻声问。

妇人张了张嘴,声音微弱得像蚊子叫:“饿……”

这一个“饿”字,让在场的人都松了口气。能感觉到饿,说明脾胃功能开始恢复了。

“好,能饿就好。”轩辕笑了,“阿禾,去熬点小米粥,熬得稠些,放少许盐,等会儿给她喂一勺。”他转向弟子们,“现在你们再说说,下一步该怎么用药?”

“人参还得用,补气不能停。”阿木第一个发言,“不过水肿还在,利水药也不能少。”

阿草补充道:“她现在能感觉到饿了,说明脾的运化功能在恢复,可以加些健脾的药,比如山药和莲子,既能健脾,又能补虚。”

“我觉得可以把生姜去掉了,”阿石这次想得很认真,“生姜性温,现在她气血开始恢复,用多了怕上火。”

轩辕听着他们的讨论,时不时点头。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总结道:“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补气要继续,利水不能停,但剂量可以减一些,避免伤正气。再加山药、莲子健脾,同时加少量当归补血,气血同补,效果更好。”

他提笔在竹简上写下新的方子:人参三钱,茯苓四钱,泽泻三钱,白术三钱,山药五钱,莲子三钱,当归二钱。写完后,他把竹简递给阿禾:“按这个方子抓药,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接下来的几天,弟子们每天都聚在一起讨论妇人的病情,根据她的变化调整方子。水肿慢慢消退,先是脚踝,再是小腿,最后是脸部,虽然速度不快,但每天都有进步。妇人能自己坐起来了,也能吃下小半碗粥,脸上渐渐有了血色。

第七天的时候,妇人已经能下地慢慢走路了,虽然还需要人搀扶,但比起刚来时的样子,已经判若两人。她的丈夫带着孩子,捧着一篮子刚摘的野果,跪在轩辕面前,磕了三个响头:“先生的大恩大德,我们这辈子都忘不了!”

轩辕扶起他们,指着围在一旁的弟子们说:“救你妻子的不是我一个人,是大家一起想办法的结果。医道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弟子们听了,都深有感触。阿木想起自己刚学医时,只会死记硬背药材的性味,如今却能参与讨论疑难病症,甚至提出被先生采纳的见解,心里充满了成就感。阿石也明白了,学医不光要认药、记方子,更要学会思考病症背后的原因,辨证施治。

送走妇人一家后,轩辕让弟子们把这次的病例详细记录下来,作为医案存档。他对众人说:“这个病例告诉我们,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子,只有根据病情不断调整的思路。就像治水,有时候要疏,有时候要堵,有时候还要引水灌溉,关键是看水为什么不听话。”

他拿起记录病例的竹简,指着上面的字迹说:“你们看,从单纯利水,到补气利水,再到气血双补、健脾助运,方子在变,但核心没变——都是为了让身体的气血津液重新流动起来。这就叫‘知常达变’,知道常规的方法,也能应对变化的病情。”

午后的阳光透过诊室的窗户照进来,落在堆积如山的药材上,给苍术、茯苓、人参都镀上了一层金边。弟子们围坐在轩辕身边,有的在整理医案,有的在低声讨论刚才的病例,还有的拿着药材仔细比对,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清香和求知的气息。

轩辕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很是欣慰。他想起当年在岐伯身边学习时的情景,如今自己也成了那个传授知识的人,而这些年轻的弟子,就像当年的自己,对医道充满好奇和敬畏,愿意为了治病救人而不断探索。

他知道,医道之路没有尽头,总会遇到新的疑难病症,新的挑战。但只要有这份传承,有这群愿意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弟子,再难的病症,也终有找到解法的一天。

那么,下一个来医庐的疑难病症会是什么?弟子们又能从中领悟到什么新的医理?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