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84章 传习堂里,讲授医理

第184章 传习堂里,讲授医理(2 / 2)

“正是如此。”轩辕走到图谱前,用石笔在五味对应的脏腑旁画了简单的连线,“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甘、辛、咸,这不是凭空定下的,是前人一代代尝药、治病总结出来的规律。就像你们在药圃看到的,向阳的草药多辛温,背阴的多苦寒,天地万物的性情,都藏在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里。”

他转身取下挂着的另一卷竹简,上面是昨夜整理的病例:“我们来看个实例。上月有个猎户,打猎时淋了雨,回来就怕冷、无汗、头痛。你们说,该用什么性味的药?”

石生抢先道:“他是受了寒,该用辛味药发汗,就像先生说的麻黄和桂枝!”

“不错。”轩辕点头,“后来给他用了麻黄汤,辛温发汗,寒邪随汗而出,病就好了。但若是同一个人,不是淋雨,而是在烈日下劳作,出现口渴、心烦、尿少,又该用什么药?”

阿苓想了想,小声说:“是不是该用苦味的?比如黄芩,能清热。”

“很对。”轩辕眼中的赞许更浓,“热邪伤津,要用苦寒药清热,再配上甘味的甘草、粳米补津液,这就是白虎汤的道理。同样是头痛,因寒因热不同,用药的性味就截然相反,这便是‘辨证’的根基。”

说着,他让弟子们分组,每组领取一种草药——有的拿到生姜,有的拿到莲子,有的拿到知母——让他们先尝味道,再根据今日所学判断性味与归经,最后对照图谱验证。

传习堂里顿时热闹起来,却不杂乱。阿木和石生拿着生姜争论,一个说“这辛味够冲,肯定入肺”,一个坚持“煮水喝了肚子暖,是不是也能入脾”;阿苓捧着莲子,小心翼翼地剥开,尝了尝莲心,又尝了尝莲肉,在竹简上写下“莲肉甘,入脾;莲心苦,入心”;木禾则拿着知母,反复闻着那股清苦的气味,眉头紧锁地回想黄连的特性。

轩辕在各组间走动,时不时解答一句。看到阿苓的记录时,他停下脚步:“为何觉得莲心入脾?”

“回先生,”阿苓指着图谱上莲子的画法,“莲生长在水里,莲心苦,像黄连一样能清热,但它长在莲肉里,莲肉入脾,或许莲心也能带着苦味入脾,清脾里的热?”

这话说得稚嫩,却有几分取象比类的意思。轩辕没有否定,只是道:“等下次遇到脾热的病人,可用莲心试试,看是否如你所想。医理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敢想,更要敢试,只是试的时候,需如履薄冰。”

阿苓用力点头,把先生的话刻在心里。

不知不觉,日头已升到正中。堂外传来药圃里晾晒草药的香气,混合着传习堂内淡淡的墨香,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息。轩辕让弟子们停下讨论,重新坐好:“今日讲的五味入五脏,是医理的根基,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你们要每天诵读,反复琢磨,明日我会抽查。”

他拿起石笔,在堂中最显眼的木柱上写下:“药者,性为体,味为用,识性味者,方能识药。”每个字都刻得很深,仿佛要嵌入木头的纹理里。

“记住,”轩辕的目光再次扫过众人,语气郑重,“学医不是记图谱上的画,是要明白每种草药为何能治病。等你们能看着一株草,就说出它的性味走向,才算真正入了门。”

弟子们齐声应道:“是,先生!”声音里的坚定比清晨更甚。

阿木低头看着自己竹简上歪歪扭扭的“辛入肺,能发散”,忽然觉得手里的石笔重了不少。他想起部落里那些因不懂医理而白白死去的族人,想起先生在瘟疫中奔波的身影,心里那点新奇渐渐沉淀成沉甸甸的责任。

阿苓轻轻抚摸着莲子,刚才先生说“要敢试”的话在耳边回响。她想起母亲临终前咳血的样子,若是那时自己懂这些医理,是不是能做点什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被她用力眨了回去——现在学还不晚,只要把这些道理吃透,总有一天能救更多人。

轩辕看着弟子们各异的神情,有沉思,有坚定,有憧憬,心中微暖。他知道,这条医道之路漫长且艰涩,往后会有记不住的药性,会有辨错的病症,甚至会有治不好的病人,但只要这传习堂的灯火不灭,只要这些年轻的眼睛里始终有光,医道的火种就会一直传下去。

他取下墙上的百草图谱,卷起来时,朱砂的颜色蹭到了指尖,像一点温热的血。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那行刻在木柱上的字上,每个笔画都闪着光,仿佛在无声地诉说:医理如灯,照亮的不仅是药材的性味,更是医者前行的路。

那么,弟子们明日的抽查能否顺利通过?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又会遇到哪些理解上的难题?轩辕会用何种方式帮助他们打通关节?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