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81章 医庐奠基,图谱为基

第181章 医庐奠基,图谱为基(2 / 2)

“这里要埋一根主柱,”轩辕在诊室的位置用石灰做了个标记,“要选最粗的那根柏木,直溜的,不偏不倚。”他蹲下身,用绳子测量着距离,“左右各三米再立一根柱,这样屋顶才能架得稳。”

一个老木工凑过来,摸了摸那根被选中的柏木,树干笔直,纹理细密。“先生,这柱脚得埋深些,至少三尺,”他经验老道地说,“用石块夯实了,再浇上桐油,防蛀,还能抗住风雨。”

轩辕点头:“就按老丈说的办。地基是根本,半点马虎不得。”他想起岐伯曾说,医道如建屋,辨证是地基,用药是梁柱,配伍是屋顶,哪一环出了错,屋子都立不住。这医庐的建造,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午时分,大家聚在溪边吃饭,带来的食物摆了满满一地:神农部落的人带来了新蒸的粟米糕,香甜软糯;伏羲部落的人烤了鹿肉,香气扑鼻;有熊国的妇人则熬了一锅浓稠的野菜汤,翠绿的颜色看着就清爽。

轩辕和大家坐在一起,手里拿着一块粟米糕,听阿木讲神农部落药圃的事。阿木说,他们按轩辕教的法子,把苍耳和苦参种在了沼泽边,今年夏天果然没再有人被腐虫所伤。“先生,等咱们这医庐的药圃建好了,我把部落里最好的草药种籽都拿来!”阿木拍着胸脯说。

“好啊,”轩辕笑着应道,“还要请你教大家怎么育种呢。”他看向众人,“每种草药都有它的性子,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得顺着来,不能强扭。种药和做人,是一个道理。”

饭后稍作休息,下午的工程继续进行。打地基的族人光着膀子,喊着号子用石夯夯实土地,号子声雄浑有力,在山谷间回荡;锯木的族人用青铜锯子切割木材,“沙沙”的声响里,木屑纷纷扬扬落下;还有人在溪流边制作木槽,准备用来引水到药圃——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轩辕没有闲着,他带着几个弟子在药圃的位置规划畦田。用测绳量出长宽,再用石犁划出一道道深沟,作为畦田的边界。“这里要留一尺宽的过道,”他对弟子们说,“一来方便除草施肥,二来人和草药互不打扰,免得把草药踩坏了。”

阿禾拿着小石子,在每个畦田的角落做标记:“先生,这第一畦种什么?”

“先种些常用的,”轩辕想了想说,“如麻黄、桂枝,治风寒感冒常用;再种些黄芩、黄连,清热的;还有甘草,调和药性少不了……”他一边说,阿禾一边在竹简上记录,阳光照在她认真的脸上,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她却浑然不觉。

夕阳西下时,地基的雏形已经显现,几根粗壮的木柱稳稳地立在那里,像沉默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族人渐渐散去,留下几个轮流守夜的人。轩辕没有走,他坐在一根尚未立起的木柱上,望着天边绚烂的晚霞,心里感慨万千。

从在终南山跟着岐伯学医,到带着《黄帝内经》初稿返回部落,再到如今筹建这联盟医庐,仿佛只是一瞬,又仿佛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他想起第一次辨识草药时的紧张,第一次为人诊病时的忐忑,第一次用针灸救活孩童时的激动……那些画面在眼前一一闪过,最终都化作了此刻心中的坚定。

“先生,您还不睡?”守夜的阿木走过来,递给他一块兽皮垫子,“地上凉。”

轩辕接过垫子,却没有垫在身下,只是握在手里:“再坐会儿。”他看向那些立起的木柱,“你说,等医庐建好了,会有多少人来学医?多少人来治病?”

阿木想了想,笑道:“肯定很多!说不定将来,每个部落都有从咱们这医庐走出去的医者呢!”

轩辕也笑了,他相信阿木的话。这医庐就像一颗种子,如今埋下了,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庇护联盟的万千族人。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转身走向临时搭建的草棚——明天,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夜色渐深,星光点点洒在医庐的地基上,仿佛为这即将诞生的医道圣地披上了一层银纱。远处的溪流潺潺作响,像是在低声吟唱着一首关于传承与希望的歌谣。而那份被小心收好的百草图谱,就躺在草棚里,等待着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这医庐的建造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那些来自不同部落的弟子,又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学习、成长?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