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想了想,答道:“弟子以为,天地万物皆可为药。草木生于土,虫类行于地,矿物藏于山,它们都得天地之气而成,各有其性。只要能对症,能治病救人,便都是好药。”
“说得好!”岐伯抚掌赞叹,“天地为炉,万物为药。医道的真谛,就在于顺应自然,取用万物之性来调和人体之失衡。你能有此感悟,这图谱才算真正有了魂。”
接下来的几日,轩辕几乎足不出户,全身心投入到图谱的整理中。他将所有记录的草药按“草木”“虫类”“矿物”分类,每一类下又按性味、功效细分。遇到记忆模糊的地方,就拿出标本反复比对;遇到不确定的药性,就翻阅之前的医案,或向岐伯请教。
有一天,他在整理“以毒攻毒”相关的草药时,看着竹简上“砒石”“巴豆”的名字,眉头又皱了起来。这些毒药的用法用量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会害人命。他特意取来新的竹简,在上面郑重写下:“有毒之药,需严格炮制,用量如发丝,非急症重症不可轻用。”写完后,又觉得不够,再加了一句:“用时需亲眼监督,病愈即止,不可久服。”
岐伯看到这段记录,赞许地点头:“医者,仁心为先。知道哪些药能救人是本事,知道哪些药能害人、该如何慎用,更是责任。你把这些警示写进去,才是对后人负责。”
夕阳西下时,最后一片竹简终于刻完了。轩辕将所有竹简按顺序排好,用麻绳串联起来,整整装了三大箱。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望着这凝聚了自己数年心血的成果,心中百感交集。
从初入歧山时对草药的一无所知,到如今能辨识数百种药材,能说出它们的性味、功效、用法;从第一次尝药时的苦涩难咽,到后来能从苦味中品出清热的力道;从误采毒草时的惊慌失措,到如今能精准区分有毒与无毒……这一路的成长,都浓缩在了这一卷卷竹简里。
岐伯走到他身边,看着这三大箱图谱,眼中满是欣慰:“这图谱,是你用脚丈量出来的,用嘴尝出来的,用心悟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认药的工具书,更是你对医道执着追求的见证。”
轩辕望着岐伯,眼中泛起泪光:“若没有师父的悉心教导,弟子哪能有今日。这图谱,也有师父的一半功劳。”
“不,”岐伯摆摆手,“路是你自己走的,字是你自己刻的。我不过是引了你一程。”他拿起最上面的一卷竹简,缓缓展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竹简上,那些文字和图画仿佛活了过来——椒的辛辣、棘的甘甜、芩的苦寒、矾石的酸涩、盐碱的咸涩……种种滋味在心头交织;紫菀的润肺、莲子的养心、茜草的活血、黄柏的清热、墨旱莲的止血……种种功效在眼前浮现。
“你看,”岐伯指着竹简,“这些草药,原本只是山林中的草木、虫石,是你赋予了它们意义,让它们从自然之物变成了能治病救人的药材。这便是医者的价值。”
轩辕望着竹简上自己的字迹,忽然明白了岐伯的用意。医道之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图谱只是一个开始,往后还会有更多的草药等待发现,更多的药性等待探索,更多的病症等待救治。但只要有这份执着和仁心,这条路就一定能走下去。
他上前一步,郑重地将图谱捧起,对岐伯深深一揖:“弟子定不负师父教诲,将这图谱好好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草药,让更多病患得到救治。”
岐伯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微微一笑:“好。医道无涯,传承不息。你这图谱,便是这传承路上的一盏灯,能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暮色渐浓,药庐的灯火亮了起来,映照在那三大箱百草图谱上。竹简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幅画,都凝聚着一个年轻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道的追求。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图谱将随着轩辕的脚步走出终南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华夏医道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那么,这本凝聚心血的百草图谱,将如何随着轩辕的脚步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挑战与机遇?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