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似懂非懂地看着轩辕,虽然还带着泪痕,但已经不哭了,小嘴巴动了动,发出了模糊的“谢……谢”声。
轩辕笑了笑,又对周围的族人说:“夏天蚊虫多,草木茂盛,很容易生这种疮疖。大家要是再遇到,就用蒲公英和紫花地丁这样处理,效果很好。这两种草药在田埂边、草丛里都很常见,很好辨认。”他又特意指着不远处田埂上的几株蒲公英,“你们看,那里就有,叶片贴着地,锯齿边,很好找。”
族人们都纷纷点头,有几个年轻些的,已经快步跑过去查看了。“先生,这草药真有这么神?”一个壮汉摸着后脑勺,有些怀疑地问,“不用加点别的什么吗?”
“不用,”轩辕解释道,“这两种草药都性子寒凉,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蒲公英偏重于消肿,紫花地丁偏重于解毒,两者搭配在一起,效力更强。对付这种因热毒引起的疮疖,正好是对症下药。”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草药外敷,能让药力直接作用在患处,比内服草药见效更快,也更直接。”
“原来是这样!”壮汉恍然大悟,“以前巫医总说要把草药熬成汤喝,说这样才能‘打通五脏六腑’,可孩子那么小,哪喝得下那么苦的药汤啊。”
“内服有内服的好处,外敷有外敷的妙用,”轩辕说,“得看是什么病症,在什么部位。像这种皮肤上的疮疖,外敷就比内服更合适。当然,如果疮疖长得太大,或者已经引起发烧了,那光靠外敷就不够了,还得配合内服的清热解毒药,内外夹击,才能好得快。”
正说着,刚才去查看蒲公英的年轻人跑了回来,手里拿着几株,兴奋地说:“先生,您看我找的是不是?这锯齿叶,还有这小黄花苞!”
轩辕接过来看了看,点头道:“对,就是这个。记住了,采的时候要连根拔起,根的药效也很好。”
那年轻人连连点头,把蒲公英小心翼翼地收好,像是得了什么宝贝。
这时,妇人怀里的孩子已经睡着了,大概是刚才哭累了,也可能是草药真的起了作用,不再觉得那么疼了。妇人抱着孩子,向轩辕深深鞠了一躬:“先生,真是太谢谢您了。等孩子好了,我一定带着他来给您磕头。”
“不用客气,治病救人是应该的。”轩辕摆摆手,“好好照顾孩子吧,有什么情况随时来找我。”
妇人抱着孩子回去了,周围的族人也渐渐散去,不过走的时候,都特意往田埂边多看了几眼,大概是想把蒲公英和紫花地丁的样子记在心里。
阿禾收拾着石臼和剩下的草药,问道:“先生,这两种草药除了治疮疖,还能治别的病吗?”
“当然能,”轩辕说,“蒲公英的嫩叶还能当野菜吃,能清热败火;紫花地丁除了治疮疖,还能治毒蛇咬伤,只是用法不一样,得加些别的草药配伍才行。”他看着阿禾认真倾听的样子,继续说道,“每种草药都有多种用途,关键是要了解它的性子,知道它擅长对付什么病症,怎么用效果最好。就像这外敷之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讲究,比如药泥的干湿程度,敷的厚薄,包扎的松紧,都会影响药效。”
阿禾点点头,把轩辕的话牢牢记在心里,还拿出随身携带的竹简和石笔,趁着记忆清晰,把蒲公英和紫花地丁的形态、功效、外敷方法都一一记了下来,写完后又递给轩辕看。
轩辕接过竹简,仔细看了看,见他记得准确又详细,还画了个简单的草药图谱,不由得露出了赞许的笑容:“记得很好,尤其是这图谱,虽然简单,但能看出关键特征。学医就是这样,不仅要听,要问,还要记,要实践,缺一不可。”
阿禾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都是先生教得好。”
轩辕笑了笑,抬头看了看天色,阳光已经升高了,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远处的沼泽边,几个族人正在撒石灰,白色的粉末在绿色的草丛中格外显眼。他想起刚才那孩子红肿的疮疖,又想起往年部落里因为这种小毛病而受苦的族人,心里忽然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是多么有意义。
“走,我们再去看看其他人的情况。”轩辕对阿禾说,“昨天敷药的那几个疮疖严重的,不知道怎么样了。”
师徒俩并肩向另一处茅草屋走去,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边的蒲公英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为他们指引方向。轩辕知道,草药外敷只是医道中的一小部分,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的折磨,才能让医道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那么,那些昨天敷药的患者恢复得如何?蒲公英和紫花地丁的组合还能治疗哪些意想不到的病症?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