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34章 气味浓淡定用量

第134章 气味浓淡定用量(2 / 2)

“你看,”岐伯指着两个陶罐,“同样是治病,烈药如附子,只需微量便能起效;而茯苓这般平和之药,需足够的分量才能发挥作用。这便是‘量’与‘效’的平衡。”

轩辕看着两个陶罐中悬殊的药量,心中对“分寸”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想起自己初学时,曾因给一位风寒患者用了稍多的麻黄,导致患者汗出不止,险些虚脱,还是岐伯及时用补气药补救才稳住病情。那时他只知自责,却未能深究用量背后的道理,如今想来,正是因为麻黄气味浓烈,药力峻猛,自己未能把握好那个“度”。

“弟子明白了。”轩辕躬身行礼,语气诚恳,“往后用药,定当先辨气味,再定用量,绝不敢有丝毫懈怠。”

岐伯满意地点点头:“明日随我去给山那边的张老丈复诊。他患的是风寒湿痹,关节肿痛,前几日我用了附子配桂枝,已初见成效。明日你便试着为他调配药方,记住今日所说的‘气味浓淡定用量’,看看能否把握好分寸。”

“是,弟子谨记。”轩辕心中既有期待,又有几分紧张。他知道,这是师父对他的考验,也是将所学付诸实践的机会。

接下来的一整天,轩辕都在药庐中反复练习。他将药架上的草药一一取出,凑近闻其气味,分辨浓淡,再根据岐伯所教的知识,推测其大致用量,然后与岐伯之前记录的医案对照,查漏补缺。

他发现,像“黄连”“黄芩”这类气味苦寒浓烈的药,医案中的用量都不大;而“甘草”“山药”这类气味甘淡平和的药,用量则普遍较大。更让他惊讶的是,有些草药虽然气味不算浓烈,但因有毒性,用量也需严格控制,比如“半夏”,气味辛温,不算刺鼻,但其毒性不容小觑,用量便需谨慎。

“看来,气味是标尺,却不是唯一的标尺。”轩辕在心中默默总结,“还需结合毒性、药性、患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才能真正把握好用量的玄机。”

傍晚时分,夕阳将药庐染成一片金黄。轩辕整理好最后一个陶罐,擦了擦额头的汗,心中却一片清明。他知道,用药如用兵,每一味药都有其特性,而用量的多少,便是指挥作战的兵法,唯有洞悉其理,才能运筹帷幄,克敌制胜——这里的“敌”,便是疾病。

第二天一早,轩辕便跟着岐伯前往张老丈家。张老丈的家在山坳里,一间简陋的木屋,周围种着几株果树。见到岐伯和轩辕,张老丈挣扎着从床上坐起,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先生,您可来了。自上次您给我用药,这关节肿痛就轻多了,夜里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岐伯上前为他诊脉,又查看了关节处的红肿,点头道:“恢复得不错,湿寒已去大半,只是还需巩固。”他转向轩辕,“你来开方子吧。”

轩辕深吸一口气,上前为张老丈仔细诊查:脉象已不似之前那般沉紧,关节红肿消退不少,只是仍有些僵硬。他想起张老丈年事已高,体质偏弱,便在心中盘算起来。

“老丈,您觉得现在还有哪里不舒服?”轩辕轻声问道。

“就是早上起来,关节还是有些沉,活动不太灵便。”张老丈答道。

轩辕心中有了主意,他想起岐伯之前的方子用了附子、桂枝、白术等药,如今湿寒渐去,当减附子之量,稍加茯苓以健脾利湿。他拿起石笔,在竹简上写下药方:附子(薄片半片)、桂枝(三钱)、白术(五钱)、茯苓(八钱)、甘草(三钱)。

写罢,他将竹简递给岐伯,心中有些忐忑。

岐伯接过竹简,仔细看了看,又看了看张老丈的神色,眼中露出笑意:“嗯,附子减量,加增茯苓,兼顾了老丈的体质,也切合当前的病情,用量把握得还算妥当。”他转向张老丈,“按此方服药三日,当能大安。”

张老丈连连道谢,轩辕心中则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开方,并且准确把握了烈药的用量,这份肯定,比任何赞美都让他振奋。

回程的路上,山间的风带着草木的清香。岐伯看着轩辕欣喜的神色,缓缓道:“用药的分寸,非一日之功。今日你虽做得不错,但往后遇到更复杂的病情,更烈的药材,还需更加谨慎。记住,气味是引路的灯,但最终要抵达的,是‘恰到好处’的彼岸。”

轩辕用力点头,将这话刻在心里。他知道,今日所学的“气味浓淡定用量”,只是医道长河中的一滴水珠,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去探索。

那么,轩辕在接下来的行医实践中,还会遇到哪些因用量不当而引发的难题?他又将如何运用今日所学去化解?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