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36章 罗盘之上,血色的“战锤”!

第136章 罗盘之上,血色的“战锤”!(2 / 2)

张辽在后,心里那句古话又响起来:雪面最静时,山要塌。他下意识抬手:“退半步——”话只出了半个字,风里传来一声更低更沉的“咔”。那不是弩声,也不是蹄声,那是盖板真的裂开时,从地底冒出来的第一口粗气。

——

观星台,红影像一枚被人手握紧的血珠,被突然松开。盘心出现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白”。那不是光,是“空”。空从盘心渗到盘沿,像一条无形的河被人从地下牵出来。黄月英几乎要去护针,郭嘉却把手按得更稳:“锤落。”

他提笔落第二道更动的令:

——正面仍空。弩改利头,三齐之后取人;

——妙才‘败’至碑前,止;背风不退,

——左右虚合再穿一次,不恋。

——仍不鸣鼓。

夏侯惇眉峰一挑:“还不鸣?”

“鸣一次,就只有一次。”郭嘉看着盘面,“要在他厌的时候。”

“他什么时候厌?”夏侯惇问。

“就在下一口气。”郭嘉的嗓音轻得像风,“甜吃太多,会腻。好看看久,会烦。烦,比恐惧更快让人失手。”

曹操把盏合住,盏沿发出一声极轻的“叩”。这声比鼓更稳。

——

碑林前,夏侯渊的队列背风而坐,败姿如旧。离他不远处,古碑三块,字被风磨得斑驳。斥候绕过碑时低头偷看,碑上那句:“河不食人,人自食河”在风里颤了颤,像终于被谁读懂。妙才没看碑,他在看风。他在风里听见“锤头”压到盖板的那一瞬间的沉,像天下所有锅灶同时被人轻轻掀开了一条缝。他把手背到身后,压住刀。刀很稳。他知道,自己的稳,正拴着对面的“急”。

吕布终于“烦”了。他烦那些钝头箭。他烦那些总是隔着一条不可见之缝的骑兵。他烦那些故意刻得好看的车辙被打成了难看。他抬戟,像要劈开风:“给我——”

第三道弩墙换了箭头。箭头细长,青得发黑。弦声一紧,簇地扎入缰、护肘、咽喉——不全是血,更多是“断”。断缰的马向外逃,断护肘的骑士握刀的角度变了,断声的人发不出号。左右虚合再次穿入,梭一样把两侧拉开的缝再拉一指,马刀第一刀落在旗绳上,第二刀落在号角上,第三刀只轻轻拍了一下别人的刀背——啪,对方拿刀的手麻。

张辽没挡,他退半步。他要把活路留在后边。他的目光沿着那条“空”滑过去,落在碑林更里的那一块影上。他知道那影不是人,是阵,是把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的匠心。他忽然有点想笑——对手太会做“好看”,以至于“难看”的也是好看的。

高顺在混乱里稳了一息,正要收队,风忽然把一阵碎盐吹进他眼里。他抬袖一抹,眼角刺出一滴水。他听见主公在笑,笑声里露出一丝急。他心里一沉:他,厌了。

——

观星台。红影忽然停。不是被外力停,是自己停。像一个狂奔的人,冲进一堵看不见的墙,胸口顶了一下。他不再享受追的快乐,他在找出口。他在等有人告诉他“怎么出去”。

“厌胜。”郭嘉低声,像把这两个字丢进风里。

夏侯惇的手放在刀鞘上,掌心微汗。他抬头:“现在?”

郭嘉把帕角压得更实,终于抬笔,落下今日第一声可以响遍军阵的字——

——鸣。

荀彧把这一个字写成了三声鼓的节奏。第一声短,第二声长,第三声落在碑前的空。他把文案从案上推开:“主公。”

曹操微微一笑,手指在桌沿上以同样的节拍敲了三下,像把一柄看不见的刀从鞘里缓缓推出一寸又一寸:“传。”

——

枯河滩上,三声鼓从风里“长”出来,不重,却直。所有背风而坐的“败兵”在第二声还没收紧之前已起身,而第三声落到碑前空地的一瞬——整个阵形翻了个面。

夏侯渊站起,披风一掀。背风的士卒把泥布扯下,盔面露出冷光。弩手从“败兵”的躯壳里探出,弦已满。第一排朝马胸,第二排朝护肘,第三排朝咽喉。箭像从风里长出来的刺,一段一段把“快”拴住。左右虚合的骑兵再次以梭穿入,这一次不用再散,他们把穿成的缝一推到底。长枪以脚踝为尺,不挑心,不挑肝,只挑马的步;马一踉跄,人就乱,阵就碎。

吕布仍旧在笑。他的笑在第三声鼓落下去的那一瞬变得又冷又硬。他把笑塞进喉咙里,像塞进一块铁。他抡戟,戟影像一扇环着火的门。门拍在空处,空里忽然生出阻。他第一次感觉到慢。慢令他怒。他想把慢捣碎。

——

观星台。红影在盘上化成一柄完整的战锤。柄短,头重,斜斜倾向碑前那一块空。郭嘉看见那东西在自己的铜盘上缓缓抬起,然后落下。他的手微微一抖,不是热,是冷。他忽然觉得自己离“人”又远了一步。远到他可以把“盛宴”三个字说得像茶水。

他没有说。他只吩咐:“妙才,不许追旗,稳住中缝。”笔尖一顿,“张辽若退,放他退。”他在竹片上又添:“不围。”

阿芷在侧,悄悄把披风再按紧。她知道他已经在边缘。他的味觉在退,他的情感在冷。他在用自己去把“天”和“地”扣在一起。她不劝。他们都知道,此刻的“劝”,是一种更大的乱。

——

碑前的空里,第三齐利箭取人。声不大,血很细。并州铁骑以速度着称,如今速度被一寸寸从耳、缰、旗上拆开。高顺以身作楔,硬生生顶住了右侧的缝。张辽在左侧退半步再半步,把活路留在背后。吕布在中央,他的每一戟都在补缝,每一戟也都在生缝。他的狂喜此刻变成了狂怒,狂怒又在第二声鼓里的那个“停”字上,崩了一线。

鼓停,风未停。风把血与盐混在一起,吹成一条极细的白红。古碑上的字在这条风里一下一下地晃:“河不食人,人自食河。”

夏侯渊的刀终于离鞘了一寸。他把刀仍横在膝前,不抡,只轻轻向前一送:“稳。”他把这一个字送进风里,像把一块石头丢进仍在“滚”的锅。锅没有更乱,反而稳了。

——

观星台。黄月英把最后一道误差线刻完,收刀。她对郭嘉道:“再刻无可刻。”

郭嘉点了一下头:“那就等它照我们要的样子尽一次。”他把掌心按在盘沿,像按住一尾躁动的鱼背。他知道自己已经不是纯粹的人了,至少在这一刻不是。他把这个念头放在心里,又把它轻轻推开——现在不能想这个。他只看“锤”。锤在罗盘上落下去,落到我们刻出来的那个点上。

荀彧把短令收拢,目光清而直。他轻声道:“此战若成,世人只记主公。”

郭嘉淡淡:“世人爱记名字,不爱记误差。”

“误差要写给后来的人看。”黄月英在一旁低声,“我们不是神。”

“所以我把它刻在铜上。”郭嘉道,“刻在哪里,就认在哪里。”

曹操看了他一眼,笑得像把刀缓缓归鞘:“刻在铜上,也刻在心上。”

——

枯河滩,鼓虽短,声已尽。左右虚合的梭再穿第三次,第三次之后不再散,转为撕。撕不是乱砍,是沿着已经出现的裂缝,把缝撕开到头。弩墙换成半弓近射,专锁眼、喉、指缝。近处的气味变了,甜转苦,血里有盐,盐里有铁。

吕布在血与盐的风里,突然听见一声极小的“咔”。不是前两次,他没听见。是第三次,他听见了。这一声像是在他自己胸口里响起。他第一次觉得胸甲有点重。他用力吸了一口气,气却没进来。他抬戟往下一按,戟背落在空里,空像水那样弹了他一下。

张辽倏地回头,看见碑林后那一抹影子把旗杆斜斜压下一寸。他不知道那是谁,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今天活下去,明天才有资格回去把钉和盐的故事写上竹简。

高顺在旁沉声:“将军,收?”吕布没有答。他把戟横过胸口,长吸一口气,把“怒”压进肚里。他的马喘了一下。他的眼里有风,风里有沙,沙里有字。那字在他眼里只剩两个:出路。

——

观星台上,红影不再动。那不是结束,是收束。郭嘉把帕角按住,终于把第二杯汤喝完。汤仍旧是水。他把盏搁下,目光清而淡:“鼓,歇。”

“歇?”夏侯惇挑眉。

“让他自己听见自己的喘。”郭嘉站了起来,动作很轻,像怕惊动盘上的哪一粒砂。“下一声,不用我们打。”

阿芷看着他站起的背影。那背影瘦,衣角在风里“贴”了一下。她忽然记起第一次在颍川见他时,那个在废墟边喝一口苦茶就能笑出暖的人。如今,他把暖递给了刀,把苦留在了舌上。

——

暮色前一刻,枯河滩的风忽然柔了一线。鼓歇,旗压,弩墙退半步,骑梭向两翼敛。战场从“炸”进入“收”。吕布看见前方的败兵仍旧背风而坐,仿佛从未动过。那一刻,他的狂喜彻底消退,只剩一种近乎烦躁的空。他不愿承认这空来自哪里。他只把戟握得更紧,指节泛白。

张辽在后,把半步退到位。他拱手,对着空处低低说了一句——不是给谁听,是给自己听:“今日到此。”

高顺点头。他的马微微侧过身,像替莽撞的风挡了一挡。二人各护一角,把怒气收进鞘里,带着能带走的人往回退。吕布骂了一句很轻的脏话,最终把手里的戟往下一磕:“回!”

——

观星台上,针心终于从“锤”的形状里慢慢散开,像血在水里淡去。黄月英从“母仪”上取下那缕天蚕丝,放在掌心,丝像风一样轻。她知道,这一夜所做的一切,不会写在鼓里,不会写在旗上,只会写在铜面那一道道细得几乎看不见的刻痕里。

郭嘉把手从盘沿移开,掌心有汗,指尖却冷。他看着铜盘,像看着一面没有人的镜子。他轻声道:“战锤,落过一回了。”

夏侯惇站起,把刀重新挂回腰间,绦未系紧。他咧嘴不笑:“下一回,换我们的锤。”

曹操笑意沉稳:“换。”

荀彧把短令收束,放回竹匣。他望一眼天色:“风要转。”

阿芷轻轻把披风搭到郭嘉肩上。她没有说话。她只在心里说了一句:活着。

——

夜将至未至,枯河滩的白与红被风揉成一团淡灰。古碑上的字在灰里还在轻轻颤:“河不食人,人自食河。”这句话今天改了一次义。罗盘之上,血色的“战锤”已经落下;人世之中,真正的锤,还在风里举着。

下一声,不必由人去敲。天地会替我们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