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30章 点亮星图,洛阳节点!

第30章 点亮星图,洛阳节点!(2 / 2)

他在精神里看见了这点亮的“洛阳”,它不鲜艳,不热烈,像一枚在夜里才会吐香的小花。可他知道,这是一切的开始。

他松了口气,背脊却像灌了铁水,一寸寸沉下去。刚亮起的星子仿佛也感受到了他的疲惫,微光随他的呼吸一起一伏,温柔而固执。

卷轴某一隅,隐约传来沙沙之声,是第一卷的破页在彼此摩擦。那破损的边口刺进他的意识,像有细小的锯齿在锉他的太阳穴。他用指节压住眉心,告诉自己不能昏。

残卷还处在“风中残烛”的阶段,每一次观照都会引起排斥与渗血,这些不应成为抱怨,它们只是一笔账,需要冷静地记下。

短短几息,他的衣领便被汗浸透。汗不是热,是冷,像从骨里渗出来。地底的风渐止,广场上残存的火星重新拾起亮度。一只飞蛾扑在他袖口,头触轻轻顶住布面,又落下去,像一枚用旧了的叹息。

“先生。”

远处有极轻的一声,像有人在帘外提醒。那不是呼唤,更像体察——是蔡文姬的琴弦在风里拂过,也是她的目光在暗中掠过营地的方向。

她在帐中或许读了一会儿书,或许只是在看着那道断弦出神。她不知他来此,但她确实听见了方才那一丝“地声”,眉心又蹙了一下,又慢慢放开。

她不去追问,因为今晚她已问过该问的一句,余下的,都耐心。她在心底低声说:“安。”不是说给自己,是说给帘外与城中。夜风翻了帐角,把这字悄悄送远。

郭嘉把视线从石渠上收回,缓缓起身。膝头被石面磨出一圈浅红,他拍去灰,听见自己骨节发出一声轻响。他不让这声传到外面,只把它留在心里,作为节点成的记号。

“洛阳,已点。”他在心里复述,用一种记录员的语调,不夹半分感情。可在复述的空隙里,仍有一丝细微的颤从嗓口边蹿过。他把它压下,像把跳出棋盘的一粒子再拈回去。

再度伸手入卷,星图像一口刚被点亮的小井,映出他的影。影子略显模糊,但他看得见——由洛阳向东,几条细线如鱼刺一般伸向平原。

它们不在天上,在地上,穿过沟堑、盐碱地与未被人注意的岗丘,最后在一片四战之地的交汇处,如心脏般跳了一下。

兖州。

那块在他脑中被圈过无数次的地,在此刻与“亮起”的洛阳产生了最初级的共鸣。节点与节点之间,像孤岛之间的火光,隔着风浪遥相呼应。他看到这一瞬,嘴角动了一下,不是笑,是一种把疼与快意一起咽下去的动作。

他合上卷轴。不是用手,是用一种“闭眼”的方式,让星光自行退去。

残破的页边悄悄靠拢,像伤口贴回。头顶的云很薄,月亮落在断殿之后,像一枚被劈成两半的白瓜。广场边的石碑倒在藓衣里,碑面上一截“汉”字还清晰,像故国的遗体。

他站了很久。久到炭盆里最后一块炭也化为红白相间的粉,久到巡逻骑换了两班。风从衣摆钻进来,把他内里的汗凉个透。

他伸出手,隔空向地行了一礼,礼极浅,只相当于与一个同辈相逢时的示意。地不需要他的礼,但他在做这件事时,胸中那条蛇少有地安了一安。

“借你一线,我还你一针。”他在心里说,语气像与旧友谈价。

他转身,离开旧址。走到宫墙缺口时,他回望了一眼。远处营灯疏疏落落,像在夜水面上随风摆动的萤。帛帐最内侧的那一盏灯还亮着,应该是她。

灯微暗,又像刻意不熄。那盏灯在今晚的许多风里立定,给他一种奇怪的稳。

他没有过去。他把脚步放轻,绕开了那片光。

他知道自己不能靠近,不只是因为那条蛇会躁,也因为他不愿把她卷入这张还没拉紧的网。她听得见地在哭,他担心她也会听见他在笑。那笑不该被任何好人听见。

回营时,东方尚未泛鱼肚白,天边却有一条极淡的灰蓝,看起来像是将要破晓。岗哨换班的铜铃轻响,夏侯惇从阴影里走出一步,浓眉底下一双鱼泡眼在火光里折了一折。

他没有问,只看了一眼郭嘉的衣襟与鞋底。衣襟有灰,鞋底有灰,人的气息沉稳,眼睛亮得过分。他略略偏首,像一名悍将向某件自己不懂的事致以粗糙的敬意。

“夜凉。”夏侯惇道。

“凉得好。”郭嘉答。

“要不要热酒?”

“不必。”他顿了顿,又添一句,“让兄弟们多睡半个时辰。”

“行。”夏侯惇应,转身走向另一头。走出两步又回身,想说什么,最终只是抬了抬下巴,像一块重石勉强被人搬起后又放下。

郭嘉目送他离开,才推帘入帐。帐中无人,只有一张略低的案,上置地图、符牒、朱笔、火折子。他把火折子吹灭,指尖还沾着一点冷。他坐下,以极慢的速度调匀呼吸。

胸腔那口黑气在点亮节点之后,似乎听话了些,它不是被降服,而是获得了一条更宽阔的河道,能在其中不那么撞壁地流动。

这“听话”意味着他盗取龙气的效率,有了肉眼不可见的一丝提升——这丝提升像砂纸,细微却真切,会在漫长的时间里磨出足够锋利的刃。

案侧放着一只小钵,钵底有两滴凝固的血,是他前几日“读史”时从鼻尖落下的。那一回为了确认某个可能性,他强迫自己走进前世的官渡,结果从夜里跌回清晨。

他如今不准备再用那种方法。残卷阶段的“读史”代价太沉,非到生死关头,不该动。他把钵推远,重新让思绪与地图对齐。

从洛阳向东,兖州的地势像一只翻身的兽,四通八达,腹地空阔,兵行疾如风。那是“四战之地”,亦是“天下之腹”。

若以此为基,点起第二个节点,星图才会真正稳住。他拿起朱笔,在地图中央并不显眼的一处轻轻一圈,圈得极小,仿佛只为自己可见。

“接下来,是兖州。”他在心里说,像把一口不易被人听清的誓递给风。

又在极轻的一声里,补了半句,“大汉四百年之运,从今夜起,便由此被我一点点窃取。”他的声音不大,语调平直,没有激昂,也没有戏谑,像声明,又像提示。

他把笔放下,缓缓起身。帘外一串急促的脚步声掠过,像一群猎犬在夜里追逐自己的影。

有人在低声吩咐换岗,有人在远处呵欠。他忽然想起一件细小却重要的事,提笔在卷末侧页记下:“洛阳节点:已点。反应:地声与风向改变可测。代价:魂疲、渗汗、残卷摩擦痛。收益:窃气脉动较前提升,估计在‘一丝’之上。”

他喜欢用这种朴素的字眼给自己约束,像一个做账的商人一样,说清每一笔收支。

写完,他把卷收起,坐了一刻,才起身出帐。东方的灰蓝已被一抹更亮的白取代,营中开始有人翻身,有人起来添火。

远处的帐里,短促的一声“铮”掠过,像一缕极细的晨光钻开夜色的第一处缝。蔡文姬醒了,或是未曾睡。她的琴在换气,她的目光也在换气。

她不问“先生去了哪”,她只在心里轻轻将昨夜问过的那句折回,折成一枚薄薄的叶,夹进书页。她想,如果他痛苦,便让这世间多一处能让痛暂时停下的地方。

她知道不能救他,她只能“安”。她从琴上一根新换的弦滑到那道裂痕,指腹停了停,把裂痕当成一道河,河那边有人在看她,而她看不清那人的脸。

郭嘉站在帐门前,望向洛阳残宫方向,火光已尽,烟灰正被早风带向更远。他在心里把这座废城的名字轻轻说了一遍,不带怜悯,不带愤怒,像写在策中的一个节点——“洛阳”。

他把目光偏向东方更深处,那里埋着下一步。兖州。那一处四战之地正等他去把另一盏灯点亮。

他收回目光时,营中已有炊烟起。军士们醒来,提水的提水,喂马的喂马。

夏侯惇挎着刀走过,远远冲他抬了抬下巴。他也抬了抬。只一抬,就把某种心照不宣的事说尽。他转身要走,忽又停下,像被什么看不见的线轻轻拉了一下。

他回过头,朝残宫方向极浅地拱了一拱手。那拱手不为鬼神,不为帝王,只为这片在火与刀下仍然喘息的土地。

风从他指缝里掠过,像翻书。

书页合上,新的页码在另一处静静等他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