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坐标的区域立刻被纳入严密监控范围。卫星图像、远程雷达、乃至伪装成科考船的先遣力量开始向该海域集结。一场更大规模的海上布控悄然展开。
与此同时,对那串神秘字符“HX-73-LQ-089-D3”的破译工作成为了专案组的核心任务。这串字符像一块坚硬的骨头,卡在了通往真相的咽喉。
陆野组织了一次跨部门的头脑风暴会议,邀请了语言学、密码学、历史学甚至海事信号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
“HX-73-LQ-089-D3”,它由字母和数字交替构成,结构工整,但组合毫无常见规律。
一位老密码专家提出:“这种结构,有点像某种旧的档案编号系统,或者特定机构内部的物品编码。HX可能是类别,73是子类或年份,LQ可能是地点或负责人缩写,089是序号,D3可能是版本或状态码。”
“如果是档案或物品编号,那它属于哪个系统?”陆野追问。
专家摇了摇头:“难。这种内部编码规则千差万别,没有对应的索引库,几乎无法破解。”
一位海事信号专家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在某些古老的、或者非标准的船舶通讯中,会用类似的代码表示特定含义。比如HX可能代表某种船型或者公司代码,73可能是船龄,LQ可能是航行状态……但这也只是猜测,需要对应的密码本。”
“密码本……”周婷若有所思,“孙丽已经死了,她的物品里没有发现类似密码本的东西。这个密码本,可能只在‘老板’手里,或者……是存在于他们团伙内部共识中的某种规则。”
线索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陈凯尝试了另一种方法——大数据碰撞。他将这串字符与近年来所有未被破获的文物案卷、国际艺术品黑市交易记录、乃至一些涉及敏感技术走私的数据库进行关联搜索。然而,结果依然是空白。
这串字符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已知的任何体系。
挫败感再次袭来。明明拿到了可能是最关键的信息,却无法解读其含义。
陆野没有放弃,他让陈凯将这串字符拆解成不同部分,分别进行深度挖掘。
“重点查‘LQ’这个组合!”陆野凭着直觉说道,“它出现在中间,可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无论是代表地点、人名还是机构,找到‘LQ’的含义,可能就能打开突破口。”
团队集中火力攻击“LQ”。查询了所有与文物、走私、航运相关的公司、人物、地名缩写,甚至是一些暗网上的知名代号……依然一无所获。
就在调查似乎陷入死胡同时,负责梳理孙丽及“海韵文化”残余纸质文件的一名侦查员,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在“海韵文化”一批已被碎纸机处理、但尚未完全销毁的纸屑中,经过艰难拼接,他们发现了一张被反复涂改的、关于某个文化项目预算的草稿纸。在纸页的右下角,有一个极其不起眼的、用铅笔写下的符号——一个圆圈,里面画着一个简单的锚状图案,旁边写着一个模糊的“L”和半个像是“Q”的字母。
锚!LQ!
这个符号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锚……是航海的象征!LQ……会不会不是字母,而是某个与‘锚’相关的词语缩写?”周婷激动地说。
“龙泉?不对……拉纤?也不对……”老陈挠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