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内,气氛因为从物证中心传回的关键发现而变得灼热起来。铁路内部劳保服纤维的确认,像一道强烈的探照灯光,穿透了二十四年的迷雾,将一个清晰的侦查方向照亮在众人面前。
重点排查当年哈尔滨铁路局,以及可能与K402次列车运行相关的沈阳铁路局下属单位中,所有有资格配发、并经常穿着那批特定冬季劳保棉服的人员!陆野在电话会议中,向负责数据筛查的陈凯和林婉下达明确指令,把范围给我缩到最小!尤其是案发前后,行为举止、经济状况、工作岗位有异常变动的人员,要重点标记!
头儿,您就瞧好吧!陈凯的声音透着兴奋,有了这个具体到批次和年限的服装信息,我这边的数据挖掘就有精准的靶心了!保证把符合条件的人都给您筛出来!
林婉冷静的声音也随之传来:陆队,我正在构建相关人员的关系网络模型,一旦名单初步确定,可以立刻进行社会关系、资金流水、通讯记录等多维度交叉分析。
与此同时,在公安部物证中心的实验室里,对那个加厚编织袋的全面检验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这不再是对微量物证的小心试探,而是对一件可能承载着关键信息的物证的深度剖析。
技术人员首先对编织袋的材质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这种技术就像给物质做,通过分析红外光与分子化学键的相互作用,可以精确鉴定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结果显示,该编织袋的主要成分为聚丙烯pp,并含有特定比例的抗紫外线添加剂和一种改善韧性的共聚物。
接着,技术人员又对编织袋的织法结构、经纬密度、单位面积克重等物理参数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取样进行了抗拉强度和耐磨性测试。
获取了这些详细的物理指纹化学指纹后,物证中心的专家们开始将其与公安系统内部庞大的塑料制品工艺特征数据库进行比对。这个数据库收录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大量塑料制品的生产信息,旨在为溯源提供支持。
比对过程复杂而严谨。需要将FtIR光谱图与数据库中的谱图进行峰值匹配,将物理参数与已知产品的标准进行对照,甚至要仔细辨别那个模糊压印的潜在形态与数据库中的厂家标识进行模糊比对。
这个过程持续了数天。陆野没有催促,他知道扎实的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他让老陈和周婷先对初步筛选出的、符合劳保服条件的部分铁路人员名单进行初步的背景摸底,自己则坐镇办公室,统筹全局,同时反复研读K402案的卷宗,试图找出更多被忽略的细节。
第四天下午,物证中心刘主管的电话终于打了过来,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和兴奋。
陆组长,检验报告出来了!结果...很有价值!
陆野立刻带着老陈和周婷再次驱车赶往物证中心。
刘主管将一份新鲜出炉的、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详细检验报告递到陆野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