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明确,但通往目标的道路却布满了荆棘。
针对“曙光基金会”和“圣光孤儿院”的调查,很快遇到了无形的壁垒。
赵峰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出的协查请求,虽然得到了对方形式上的响应,但反馈回来的信息大多是官方、表面化的东西:“圣光孤儿院”确实在当地注册,手续“齐全”,日常运营“看似正常”;“曙光基金会”也是合法注册的慈善机构,资金流向“公开透明”。
至于那五个孩子的具体下落?对方表示需要“时间核查”,或者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提供详细信息。显然,对方国家的某些势力,要么是被收买,要么本身就是这个网络的一部分,在进行软性抵抗。
陈凯试图从网络层面突破,但“曙光基金会”的官网和公开信息防护严密,其核心服务器可能位于法律保护极其严格的地区,远程渗透风险极高且违法。暗网中相关的信息也变得极其谨慎,之前的那些讨论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
林婉整合了所有能获取到的公开和非公开信息,试图构建更详细的模型,但关键数据缺失严重,模型无法精准定位。
调查似乎陷入了僵局。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憋闷感,笼罩在办公室上空。
“对方很警惕,而且有很强的反侦察和规避能力。”赵峰放下电话,揉了揉眉心,“常规的国际警务合作渠道,恐怕难以触及核心。”
陆野沉默着。他意识到,面对“彼岸”这种层级的对手,尤其是在境外,常规的侦查手段效果有限。他需要更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需要打破那堵无形的墙。
他想到了系统,但【全球情报网络介入】权限也并非万能,它依赖于各国共享的数据库和公开情报源,对于这种深度隐藏的机密,同样受限。
就在他苦思冥想之时,私人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赵晓萌发来的一个加密文件包,附带一条留言:
“闲着也是闲着,帮你们做了点‘公开信息’的交叉验证。用的是全球开源情报(oSINt)那套,绝对合法合规哦!【俏皮表情】”
陆野心中一动,立刻在保密电脑上打开了文件包。
里面是几份分析报告和可视化图表。赵晓萌利用她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从各种公开的卫星地图、商业航班数据、港口物流信息、当地新闻报导、甚至是一些学术论文和社交媒体碎片信息中,挖掘出了令人惊讶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