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丢弃的衣物和新的嫌疑人线索,年轻民警精神大振,立刻请求所里调取快餐店侧门及周边所有相关监控,追踪那名蓝色卫衣男子的去向。
陆野则趁着这个间隙,结合发现的鱼线和窗棂划痕,向民警和老板还原了他推测的作案手法:
“嫌疑人很可能不止一人。其中一人,可能身材矮小灵活,甚至可能是未成年人,利用某种特制的、类似玩具水枪但内部结构经过改装的工具。”他指了指那块亮黄色塑料碎片,“这个工具可能内置了钩爪或者强磁铁,并通过纤细坚韧的鱼线连接。”
“他们选择老板离开的短暂时间窗口。一人(可能是蓝衣卫衣男)在店外望风或者准备接应。另一人(操作者)利用工具,从窗户的缝隙(可能原本就有一点缝隙,或者用工具撬开微小缝隙)伸入鱼线和小型抓取装置,精准地套住或吸住博古架上的青铜匣子,然后缓慢拉出窗口。窗棂上的划痕就是鱼线反复摩擦留下的。”
“得手后,操作者迅速将赃物转移给同伙。穿着灰夹克、戴鸭舌帽的人可能只是一个烟雾弹,故意在老板回来时出现,吸引最初的注意力,然后迅速到预定地点脱掉伪装丢弃,混入人群。而真正的操作者和拿着赃物的人,则利用快餐店的人流从容离开。”
陆野的推理清晰缜密,将看似不可能的密室盗窃拆解成了一个需要配合、但技术门槛并不算太高的诡计。老板听得目瞪口呆,年轻民警更是飞快记录,看向陆野的目光已经带上了崇拜。
“可是……他们为什么要偷我这个匣子?还搞得这么麻烦?”老板依然不解。
这也是陆野觉得违和的地方。这种手法,更像是某种炫技或者带有特定目的的盗窃,而非单纯求财。如果是专业窃贼,应该有更高效、更不易暴露的方式。
“那个青铜匣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陆野追问,“除了年代和价值。”
老板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那匣子……据说以前是用来装一种特殊香料或者药材的,内壁有一些很古老的刻痕,像是地图又像是符文,我也看不太懂,但感觉很不一般……”
特殊刻痕?地图或符文?陆野心中一动,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盗窃动机?但他没有表露出来,只是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民警的对讲机再次响起:监控追踪到了蓝色卫衣男子!他乘坐公交车去了几站地外的一个旧货市场!辖区派出所的同事已经赶过去布控了!
效率之高,连陆野都有些意外。他原本以为需要更周密的追踪和排查。
“太好了!太好了!”老板喜极而泣,紧紧抓住陆野的手,“陆先生!真是太感谢您了!您真是神探啊!”
年轻民警也激动地说:“陆先生,这次多亏了您!不然我们可能还在巷子里瞎转悠呢!您这水平,肯定不是普通治安工作那么简单吧?”他试探着问。
陆野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说:“尽快找到人和赃物是关键。”
消息似乎传得很快,不知何时,店外围观的人群中,混进了几个拿着相机、手机的人,对着陆野和民警就是一阵拍摄。甚至有一个挂着记者证、拿着录音笔的年轻女孩挤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