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没有绝对的秘密,尤其是在涉及权力更迭与重大案件的风口浪尖。某些消息的传播速度,往往比红头文件的下发更快,穿透力更强。
尽管省厅和联合调查组对栾山煤矿案的侦办细节三缄其口,对外发布的通稿也经过字斟句酌,但“陆野”这个名字,连同他带领的小组在栾山掀翻保护伞、直捣黄龙的事迹,依然如同潜流般在特定的圈层里迅速扩散。这不仅是破获一起恶性案件,更是一次对盘根错节的地方利益网络的精准爆破,其象征意义远大于案件本身。
最先泛起涟漪的,自然是省公安系统内部。
午餐时分的省厅食堂,人声鼎沸。在靠窗的角落,几个来自不同总队的干警边吃边低声交谈。
“听说了吗?刑侦总队那边,那个叫陆野的副组,这次在栾山可是闹出大动静了!”一个技侦的年轻人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旁边经侦的老刑警夹了一筷子青菜,慢悠悠地接话:“何止是动静。直接跟省安监局那位马副局长掰手腕,硬是顶着压力把盖子掀了。这份胆魄,啧啧,多少年的老杆子都不敢这么干。”
“岂止是掰手腕,听说马文博就是他亲手送进去的关键证据链!”另一个声音压得更低,“他们小组在栾山还被当地的黑恶势力埋伏过,差点就回不来了,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把最重要的活证人给抢了出来!”
“真的假的?这么凶险?”
“千真万确!我有个同学在联合调查组帮忙整理材料,看到的内部简报!”
议论声中,钦佩有之,惊叹有之,也难免夹杂着一丝“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慨。陆野此前因“4.15碎尸案”积累的“神探”之名,此刻被彻底夯实,并且镀上了一层更为耀眼也更为敏感的光环——“敢于碰硬”、“不畏强权”。这不再仅仅是一个业务能力突出的刑侦专家,更是一个有原则、有风骨、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标杆”。这种名声,在体系内,既是无形的资本,也是沉重的压力。
陆野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以前在走廊里相遇,一些资历深、级别高的老同志可能只是微微颔首,如今却会主动停下脚步,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小陆,干得漂亮!给咱们刑侦口长脸了!”
去其他部门协调资源,对方负责人的态度明显更加热情和高效,一些以往可能需要反复沟通的环节,现在往往一路绿灯。这是一种用实打实的战绩和敢于“捅马蜂窝”的勇气赢来的、心照不宣的尊重与话语权。
甚至连几位很少直接过问具体案件的厅领导,在电梯里遇到他,也会温和地勉励几句:“陆野同志,不错,继续保持。”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名声这柄双刃剑的另一面,也开始悄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