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线索像黑暗中的微光,虽然微弱,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与此同时,陆野决定再次尝试对凶手进行更深入的心理侧写。他需要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对手,才能预测他的行为。
他闭目凝神,将三名死者的详细情况、作案手法的细微差异、现场留下的微量痕迹、凶手的行动模式(雨夜、摩托车)、以及当前扭曲的社会舆论环境,全部纳入思考范围。
【逻辑推理 Lv.5 全力运转…】
【心理侧写(基础)强化分析…】
【数据整合…模型构建…】
脑海中,凶手的形象逐渐变得更加清晰和立体。
他不是单纯的变态或嗜血狂。他的行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仪式感”。他选择目标并非随机,而是基于一套自认为“公正”的标准(失信且恶劣者)。他清理现场,并非仅仅是反侦察,可能还带有一种“抹去污秽”、“清理门户”的象征意味。他选择雨夜,除了实用,可能也暗含“洗涤罪恶”的心理。
他对工具的专业化追求(特制工具、高端雨衣),显示他可能有一定技术背景或经济实力,并且对这次“使命”极其看重,追求完美。
他对社会舆论的反应(如果他能看到),可能会更加坚定他的信念,甚至可能因此加快作案频率,以回应那些“支持者”。
【侧写深化】:
动机:深度扭曲的“正义感”。其本人或至亲极有可能曾遭受“老赖”的巨大伤害(如亲人因此自杀、破产、重病无钱医治),且认为通过法律途径无法得到公正解决,对司法效率极度失望甚至怨恨。
性格:偏执、冷静、高度自律、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强迫症。平时可能沉默寡言,甚至表现得遵纪守法,但内心积蓄着巨大的愤怒和破坏欲。
职业\/技能:可能拥有机械加工、法律、调查、安保、或者需要精密操作技术的职业背景。经济条件可能不差,甚至良好。
风险评估:社会舆论的畸形“支持”可能成为其行为的“兴奋剂”,使其作案间隔缩短,目标选择可能变得更加“激进”。极度危险,需尽快抓捕。
一个因曾受创伤而走向极端、自诩为“审判者”的偏执天才形象,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