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小组”高效运转起来,如同精密的仪器切换了模式。
陈凯首先反馈了筛查结果:“查了近三年的积案,没有发现完全类似的手法或针对失信人员的连环谋杀。不过,有一起一年前的悬案,死者也是个欠债不还的老板,死因是溺水,当时认定为意外。但发现地点的河道,上游有一段是监控盲区,不能完全排除他杀。我已经把卷宗调出来了,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是模仿犯罪,这很可能是一个新的、或者沉寂了很久现在又开始活动的连环杀手!这个判断让案情更加沉重。
周婷那边对社会关系的挖掘也有了初步发现:“赵德贵和钱卫东,除了都是‘老赖’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交集。他们的行业不同(一个搞建材批发,一个搞装修),活动区域不同,欠债的对象也完全不同(赵欠的主要是工人工资和小额供应商,钱欠的是材料商和银行贷款)。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被列入了法院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而且态度恶劣,拒不执行判决。”
凶手的目标选择,似乎非常“纯粹”,就是针对“老赖”这个身份本身,而非具体的个人恩怨。
李伟带着人对两个案发现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勘和外围走访。由于时过境迁,加上雨水冲刷,收获甚微。但在扩大监控调取范围后,他有一个细微的发现。
“两个案发现场周边,在案发时间段前后,都有一辆黑色的、款式很普通的摩托车出现过。”李伟指着地图上的两个点说道,“由于下雨,骑车人穿着雨衣,戴着全盔,根本看不清脸。摩托车也没有牌照。出现的时间都很短暂,很快消失在监控盲区或者车流中。”
他切换监控画面,虽然模糊,但能看到一个穿着深色雨衣的身影,骑着摩托车,悄无声息地滑入雨夜之中。
“无法确定是同一辆车,同一个人,但出现的时机和方式太巧合了。”李伟得出结论,“这很可能是凶手使用的交通工具。摩托车机动灵活,易于穿行小巷,躲避监控,非常适合这种雨夜作案。”
这是目前关于凶手最具体的一个物理线索!
陆野立刻让陈凯跟进:“凯哥,以两个现场为中心,划出摩托车可能行驶的路线,整合所有天网和社会监控,追踪这辆摩托车的去向!哪怕只能追踪一小段,也能缩小凶手的活动范围!”
陈凯立刻投入工作。这是一项极其枯燥且工作量巨大的任务,需要一帧一帧地查看模糊的雨夜监控画面,辨认那个几乎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幽灵骑士。
与此同时,陆野再次调出了两名死者的详细案卷,特别是现场勘查的细节报告。他试图寻找系统提到的“细节差异”。
他闭目凝神,在脑海中重构两个犯罪现场。
【现场三维重建(优化)启动…】
【基于案卷照片及报告,构建案发现场模型…】
【模型构建中…消耗精力点:5…】
脑海中,两个虚拟的现场逐渐清晰。同样是勒毙,同样被清理过…但是,当陆野将注意力集中在勒颈的细节时,他发现了一丝微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