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辆无牌摩托车…速度很快,驾驶员戴着全覆盖头盔,根本看不到任何体貌特征,穿过两个路口后就消失了,无法追踪。”
每一次希望的燃起,紧接着往往是更深的失望。失败的次数多了,一种无形的、令人窒息的疲惫感再次开始弥漫。
“妈的…难道咱们从一开始就错了?”陈凯猛地向后靠在椅背上,用力搓揉着几乎要失去焦距的双眼,声音里充满了挫败感,“这家伙难不成真是个鬼?靠两条腿溜达,或者干脆就是坐公交、地铁作的案?那咱们这大海捞针,捞个屁啊!”
他的嘟囔道出了部分人心中的隐忧,办公室里的气氛重新变得凝重。
陆野没有接口,他的目光依旧死死锁在屏幕上那些不断流动、交织的轨迹线上。巨大的压力像一块湿冷的巨石压在他的胸口,但他强迫自己保持冷静。推理的逻辑链条应该没有错,错的可能只是筛选的粒度不够细,或者,凶手比他们想象的更加狡猾。
他深吸一口气,将注意力集中到系统反馈的原始数据流上,试图从中发现那些被常规筛选忽略的“异常”。突然,一个细微的数据模式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些车辆在案发前,并非直接进入最终作案的小巷或僻静处,而是在主干道上就有过短暂的“犹豫”。
“凯哥,再试一次。”陆野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一种新的决断,“不要只筛选在案发地周边停留超过一定时间的车辆。把范围扩大:四个案发地当晚,案发前一个小时之内,所有从主干道转入案发地周边次级道路,哪怕只是驶入后短时间内又立即驶回主干道的车辆,单独拉一个列表出来。特别关注那些在转入过程中,车速有明显下降,甚至伴有短暂停顿的,像是在…观察、确认,或者等待什么。”
陈凯虽然疑惑,但还是依言操作。复杂的查询条件被输入,系统再次高速运转。几分钟后,屏幕上筛选出一个比之前名单短得多,但更加精细的车辆列表,大约只有几十辆。
陆野的身体前倾,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过每一个车牌号和对应的轨迹简图。突然,他的手指猛地停在了一个条目上。
一辆银灰色的、款式老旧的面包车。
这辆车的轨迹显示,在四个案发当晚,案发前大约四十分钟至一小时这个关键时间段内,它都曾出现在案发地附近的主干道上。并且,每一次,它都有过一次相同的“小动作”:短暂地驶离主干道,拐入通向案发地的那条小路,但很快(通常在一两分钟内)又再次回到主干道上,然后继续行驶,直至消失在监控网络的边缘。
这种模式,不像是在寻找停车位,更像是一种…踩点?一种对作案环境的最后一次确认?
而且,这辆车挂的是外地牌照。
一股电流般的预感瞬间窜过陆野的脊髓。
“放大这辆银灰色面包车!查它!所有记录,所有轨迹,一点都不要放过!”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有些发颤,指着屏幕的手指绷得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