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打开看看。”张师傅也凑了过来,眼神里充满了激动与好奇。
众人合力将箱子抬出地面,撬开已经锈蚀的铜锁。箱盖打开的瞬间,一股更加浓郁、醇厚的樟木香气扑面而来,仿佛将百年的时光都封存在了这一刻。箱子里面,铺着明黄色的丝绸,丝绸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整套绣娘工具:顶针、剪刀、绷架……而在最中央,静静地躺着几枚金针。
那金针的样式、长度、甚至针鼻处那一点微不可查的弧度,都和姜芸空间里的那几枚灵泉金针,一模一样!
姜芸颤抖着手,拿起一枚金针。针身冰凉,却仿佛带着一丝奇异的温度,一股暖流顺着指尖,缓缓流入她的心田。她的脑海中,似乎闪过一个模糊的画面:一个穿着民国旗袍的女子,正坐在窗前,低头绣着一幅牡丹,手里握着的,正是这样一枚金针。
“这是……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啊!”张师傅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怪不得,怪不得你总能化险为夷,原来是有祖师爷在保佑啊!”
姜芸没有说话,她只是紧紧地握着那枚金针,心中百感交集。这个发现,像一道光,照亮了她心中关于灵泉和民国绣娘日记的所有迷雾。它解答了一部分疑惑——她的空间,她的能力,与这位民国绣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带来了更深的谜团:这位绣娘是谁?她为何会留下这些工具?这和灵泉的源头又有什么关系?
她将金针小心翼翼地放回箱子,心中暗下决心:等这次展会结束,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重建工作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而合作社的凝聚力,也在这场灾难的洗礼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强,那个曾经偷喝灵泉、偷卖绣品的“绣痴”,如今像变了一个人。他的肩膀还缠着绷带,却主动承担起了仓库的安保工作。他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拿着一根木棍,在工地周围巡逻,眼神警惕而专注。有陌生人靠近,他会立刻上前盘问,那股认真劲儿,让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王桂香也不再是那个尖酸刻薄的恶婆婆。她看到大家忙得没时间吃饭,就主动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支起一口大锅,为大家熬粥、做饭。她话不多,只是默默地添柴、盛饭,看着大家吃得香甜,她布满皱纹的脸上会露出一丝满足的微笑。有一次,她端着一碗热粥递给姜芸,嘴唇动了动,低声说:“以前……是我不对。”姜芸接过粥,对她笑了笑:“王姨,粥很好喝。以后,就辛苦您了。”那一刻,两人之间的冰山,彻底消融。
傍晚时分,林晓拿着手机,兴奋地跑到姜芸身边:“芸姐!好消息!‘非遗扶贫成果展’的组委会打来电话了!”
姜芸擦了擦手上的灰,接过电话。电话那头,组委会秘书的声音充满敬意:“姜芸老师,我们听说了合作社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时,也被你们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团结和坚韧深深打动。组委会决定,在本次展会中,新增一个‘灾后重建与非遗保护’的主题论坛,我们想诚挚地邀请您,作为主讲嘉宾,分享您的经验。”
挂掉电话,姜芸看着眼前这片忙碌而充满希望的工地,又看了看远处正在巡逻的张强和厨房里忙碌的王桂香,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场大火,烧毁了旧的建筑,却烧出了一颗更坚韧、更团结的匠心。
她握紧了口袋里那枚从火场飘出、自动飞入她手中的民国小盒子,又想起了地基下挖出的那个工具箱。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重建,更是一次传承的接力。祖师爷留下的,不仅仅是工具和技艺,更是一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在灰烬中重生的精神。
“我们不仅要建好新仓库,”姜芸对着身边的林晓和社员们,声音坚定而有力,“我们还要去省城,告诉所有人,苏绣,是怎样在烈火中淬炼,又是怎样在团结中重生的!”
夕阳的余晖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映照着他们眼中的光芒。那光芒,比金线更璀璨,比火焰更炽热。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这片废墟之上,悄然奠基。而远方,关于“苏绣”商标的国际专利战,也正悄然拉开序幕,等待着她们去迎接下一场更艰巨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