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灶火绵延岁不休,青丝堆雪亦风流。
檐前燕去还来舞,膝下孙嬉且暂留。
三载春秋催鬓改,千年日月记恩稠。
莫言人寿终有尽,烟火人间即久留。
林骁把最后一张春联贴上门框时,浆糊在指尖凝成微凉的膜。红纸上的“寿”字烫金未干,是他照着父亲生前的笔迹描的,笔锋里带着股执拗的劲,像父亲总说的“字要立得住,人才能站得稳”。
“骁儿,把你娘的貂绒坎肩拿来。”父亲坐在堂屋的藤椅上,手里攥着两颗油亮的核桃,核上的包浆厚得像层琥珀。他今年整八十,背虽驼了,眼神却依旧清亮,尤其是笑起来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像落了星子。
林骁从樟木箱里翻出坎肩,水貂毛在阳光下泛着柔滑的光——这是他前年带父母去城里时买的,母亲当时总念叨“太贵”,却在每次走亲戚时都仔细穿上,说“别让人家笑话咱老两口寒酸”。“爹,娘在西厢房试新鞋呢,说要穿您去年给她纳的千层底。”
“那鞋纳得扎实,”父亲笑了,核桃转得更快,“她那双脚,年轻时走了太多山路,得用厚底养着。”他忽然压低声音,往林骁身边凑了凑,“前儿我听见她跟晚晴娘说,想活到你儿子娶媳妇,还说要亲手给重孙做虎头鞋。”
林骁刚要接话,就见母亲扶着门框进来,脚上蹬着双青布棉鞋,鞋头绣着朵浅粉的桃花,是父亲用老花镜眯着眼绣的,针脚歪歪扭扭,却比任何精致的绣品都让人暖。“老东西,又在背后说我啥坏话?”她往藤椅上坐时,动作比去年慢了些,却依旧挺直了背,“我跟晚晴娘说的是,等开春了,把东院的空地开出来,种点油菜,开花时金灿灿的,好看。”
父亲哼了一声,嘴角却翘得老高:“就你能折腾。去年种的白菜,收了满满三筐,吃不完送人,人家都夸‘林婶种的菜比超市的鲜’。”
林骁望着父母拌嘴的模样,忽然想起三年前。那时父亲刚过七十七,一场急病差点没挺过来,母亲守在病床前,三天三夜没合眼,攥着他的手说“你要是走了,我这菜谁帮着浇水”。后来父亲好转了,第一件事就是让林骁扶他去菜园,说“得看看我的萝卜长多高了”。
“骁儿,把那坛十年的女儿红开封。”母亲忽然说,眼里闪着光,“今儿除夕,咱祖孙三代,得喝两杯。”
女儿红在厢房的地窖里埋着,是林骁儿子出生那年封的,坛口的红布上还留着儿子小时候画的歪扭小人。林骁搬坛子时,听见父亲在堂屋教孙子背《春晓》,“春眠不觉晓”的“晓”字咬得格外重,像在跟谁较劲。这孩子今年刚满六岁,眉眼像极了小时候的林骁,尤其爱笑,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跟父亲年轻时一个样。
“爷爷,太爷爷说我背错了!”儿子举着块麦芽糖跑进来,糖渣粘在嘴角,像只偷吃的小猫,“他说‘处处闻啼鸟’的‘鸟’得念niao,我偏说念diao!”
父亲气得敲了敲烟袋锅:“小兔崽子,跟你太爷爷学的啥歪理!”话虽硬,眼里却全是笑,伸手把孩子搂进怀里,“来,太爷爷教你,这字得这么念……”
母亲端着盘饺子从厨房出来,白胖的饺子在盘子里挤着,像群撒娇的娃娃。“别教坏孩子,”她往父亲手里塞了双筷子,“快吃饺子,里面有硬币,谁吃到了,来年能活一百岁。”
第一口饺子进嘴,父亲就“咔哒”咬到了硬币,他吐出来,在手里掂了掂,得意地冲母亲晃:“看见没?老天爷都让我活一百岁。”
母亲翻了个白眼,夹了个饺子塞进他嘴里:“堵上你的嘴。去年你也吃到了,结果呢?崴了脚,躺了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