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狼眼”山丘的吴战,并未在黑暗中多做停留。
他如同一道融入夜色的轻烟,沿着脑海中早已规划好的路线,向着东北方向另一处更为隐蔽的山谷疾行。体内那股因连番搏杀而激荡的气血渐渐平复,呼吸重新变得悠长而深沉,唯有那双在暗夜中闪烁的眼睛,依旧锐利如鹰隼,冷静地扫视着前方每一处可能潜藏危险的地形。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高句丽设置在“哑泉谷”中的一处小型粮站。
与“狼眼”哨所不同,“哑泉谷”粮站并非单纯的军事据点,它更侧重于隐蔽与储存。
山谷入口狭小,被茂密的林木遮掩,若非刻意寻找,极难发现。谷内地势相对平坦,有溪流穿过,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据陈久之前冒险抵近侦查带回的情报,此地囤积着约可供五百人食用半月的粮秣,主要是粟米与部分肉干,是供应辽东城前沿几处小型壁垒的关键节点。守军约五十人,由一名低阶军官带领,平日里负责看守、搬运和简单的防务。他们依托谷内原有的几处废弃猎户木屋,修建了简易的栅栏和一座了望塔,防御重心在于防止小股流匪或野兽袭扰,而非应对正规军的攻击。
然而,正是这种“非前沿、重隐蔽”的特性,使得此地的守军在经历了最初几日的紧张后,难免生出几分懈怠。尤其是在这后半夜,人体生物钟最低迷的时刻。
吴战抵达哑泉谷入口附近时,已是寅时初刻,正是一夜中最黑暗、最寒冷的阶段。他没有贸然进入,而是如同幽灵般绕到山谷侧翼的一处制高点,伏在冰冷的岩石和枯草之后,如同最耐心的猎人,开始长时间、多角度的观察。
山谷的轮廓在微弱的星月之光下显得模糊而静谧。
入口处虽然设有简陋的木质栅栏,但并非完全封闭,留有一个可供车马进出的缺口,由四名抱着长矛、缩着脖子、不断跺脚取暖的士兵看守。他们的警惕性显然不高,目光更多是投向谷内隐约的火光方向,似乎期盼着换岗的时刻早点到来。
谷内,依稀可见几座较大建筑的轮廓,其中一座靠近溪流的,体积最大,应该就是主粮仓。旁边还有几座较小的,似是守军营房和伙房。那座唯一的了望塔矗立在粮仓不远处,塔上有一点微弱的灯火在夜风中摇曳,隐约能看到一个抱着弓的身影靠在栏杆上,姿态松懈。
溪流自山谷深处蜿蜒而出,穿过谷地,从栅栏缺口下方流出山谷。水流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吴战的目光,最终牢牢锁定了那条在星光下泛着微弱鳞光的溪流,以及粮站依水而建的后墙。那面墙是夯土结构,因为临近水源,墙根处显得比其他地方更为潮湿,甚至长满了滑腻的苔藓。对于寻常人而言,这是阻碍;但对于吴战,这潮湿松软的墙根,或许正是通往胜利的捷径。
他放弃了从正面潜入或强攻的念头。
五十名守军,即使状态松懈,一旦被惊动,依托栅栏和建筑进行抵抗,也足以拖延很长时间,甚至可能发出警报,惊动更远处的敌人。他的目的不是歼灭,而是破坏,是无声无息地让这批粮草化为乌有,同时确保自身安全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