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城投降的第七日,唐军主力已推进至滦水支系三岔河口。
李世民站在新筑的望楼之上,望着河对岸连绵数十里的高句丽军寨,眉宇间凝着冰冷的肃杀。
“泉盖苏文将主力缩回关外了。”李积指着沙盘上蜿蜒的冰河,“只在三岔河口留了五万疑兵,由大将高延寿统领。”
吴战正在旁边擦拭着自己的工兵铲,闻言抬头:“疑兵?可探马说敌军旌旗蔽日...”
“正是太过张扬,反露破绽。”李世民用马鞭轻点沙盘,“高延寿每日派骑兵沿岸挑衅,夜间却悄悄将部队撤回东岸——他在用空营计拖延我军。”
吴战望向河面。
三岔河口处暗流汹涌,对岸高句丽军营火把通明,隐约传来歌舞喧哗,与唐军营地肃杀之气形成鲜明对比。
“陛下,末将愿率精骑夜探虚实!”
李世民却摇头:“高延寿虽非良将,却深谙地利。你看河水...”
他示意亲卫抬来巨型铜镜,借月光反射河面景象,只见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隐约可见无数尖锐木桩——竟是人工布设的暗礁!
忽然营门处传来喧哗,几个士兵押着个破旧布衣的老渔夫走来,说是从上游捞出来的可疑人物。老渔夫冻得嘴唇发紫,却死死抱着个陶罐不肯放手。
“小老儿是来送鱼的...”
老人哆哆嗦嗦打开陶罐,里面竟是活蹦乱跳的刀鱼,引得众将啧啧称奇。
李世民却凝视老人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老人家打了多少年鱼?\"
“整整六十年喽!隋炀帝那会儿就在这儿打鱼...”老人忽然噤声,慌乱地低下头。
吴战敏锐注意到老人腰间露出一枚锈蚀的隋军腰牌。正要喝问,却被皇帝眼神制止。
李世民亲自盛了碗热粥递给老人:“既如此,可知河下暗礁分布?”
老人捧着粥碗颤抖:“那哪是暗礁...是大业八年沉底的隋军战车!当年三十万大军过河,冰面突然开裂,战车连人带马冻在河底,成了索命桩...”他说着突然老泪纵横,“我儿就是那时...”
对岸忽然响起尖锐号角。
李积惊呼:“他们想彻底断绝渡河可能!”
李世民却嘴角微扬:“来得正好。”他忽然用高句丽语对老渔夫说,“回去告诉高延寿,朕明日午时踏河取其头颅。”
老渔夫面色惨白地瘫倒在地,吴战的工兵铲已经举起,却见皇帝摆手:“放他走。”
待老人踉跄离去,众将皆惊疑不定。李世民拾起老人落下的鱼篓,倒出所有刀鱼后,篓底竟露出绘满暗礁分布的绢图!
“陛下如何识破他是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