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星”卫星成功入轨,只是“灯塔项目”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卫星能否在轨正常运行,以及其搭载的、基于“群体智能”的“空间蜂群”通信协议,能否在真实的太空环境中展现出仿真测试时的优异性能。
发射成功后的二十四小时,是卫星在轨测试的关键窗口。位于“奇点”总部的地下指挥中心内,气氛丝毫不比发射时轻松。技术团队紧盯着来自数万公里高空传回的海量数据,分析着卫星的健康状态、姿态稳定性、能源系统以及最重要的——通信载荷的初始化情况。
“能源板展开正常,充电效率达到预期!”
“姿态控制系统稳定,指向精度良好!”
“‘蜂群’协议栈加载完毕,开始自组网尝试……”
一条条好消息传来,让众人的心一点点放下。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环节——天地链路建立与通信测试。
“启动一号星信标发射!”
“地面站收到信标!信号质量优!”
“尝试建立稳定链路……链路建立成功! pg值稳定!”
“开始数据传输测试……速率……速率达到设计指标的百分之一百二十!”
负责通信测试的工程师几乎是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声音因为激动而变调:“老板!成了!链路非常稳定,数据吞吐量远超预期!这‘蜂群’协议太厉害了,在这么小的功率和天线尺寸下,性能简直逆天!”
指挥中心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然而,真正的演示还在后面。按照计划,“启明星”星座将进行一次实战演示:为一支正在西北某偏远无人区进行科考活动的探险队,提供持续二十四小时的物联网数据回传和应急通信保障。该区域完全处于传统地面通信网络的盲区。
科考队配备了搭载“奇点”定制通信模块的数据采集设备和一部卫星电话。当二十四小时测试结束时,指挥中心成功接收到了科考队采集的全部环境数据,数据包完整率高达99.9%。期间,科考队还模拟了一次应急呼叫,通过“启明星”网络,语音清晰,延迟极低,与在地面通话无异。
演示获得圆满成功!
就在这时,一阵清脆悦耳、如同天籁般的声音从指挥中心的扬声器里传了出来。这正是那位备受尊敬的科考队队长发出的!他那清晰且坚定有力的嗓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屏障一般,直接抵达每一个人的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