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奇点科技”内部因数字生命的突破而士气大振之时,一场针对林小一个人,更为阴损和精准的攻击,在暗网上悄然发酵,并迅速蔓延至公众视野。
攻击的源头,是一份被精心篡改和拼接的“心理评估报告”以及相关的“佐证材料”。这份报告声称,通过对林小一自小学以来的所有公开言行、成长轨迹进行“深度行为分析”,得出结论:林小一表现出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和“妄想型偏执狂”倾向。
报告“引用”了他小学时质疑儿歌逻辑、与老师顶撞的往事,将其解读为“缺乏共情能力”和“规则破坏欲”的早期表现;将他重生后表现出的成熟和远见,扭曲为“与年龄不符的工于心计”和“操控欲”;将他应对“环宇”打压和GDESA围剿的强硬手段,污蔑为“报复心极重”和“被迫害妄想”;甚至将他与父母、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也进行恶意解读,暗示他利用情感进行操控。
更恶毒的是,报告后附带了大量经过AI深度伪造的“证据”:有他“私下里”发表极端言论的音频,有他与“神秘人物”进行“阴谋交易”的模糊视频截图,甚至还有伪造的、显示他接受过特殊机构“心理控制”训练的档案片段。
这些材料制作精良,真假难辨,通过多个匿名的暗网渠道发布,并由一批伪装成“独立调查记者”和“心理学专家”的网络水军同步推广,迅速在境外社交媒体上形成热点。
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
《惊天内幕:科技神童林小一竟是心理变态?》
《深度起底:奇点科技崛起背后的黑暗心理学》
《警告:一个危险的灵魂正掌控着未来的钥匙》
这股污水很快溅射到国内网络环境。尽管相关部门和“奇点”的公关团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辟谣和封堵,但信息的传播如同病毒,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难以完全消除。
“怪不得他那么厉害,原来是不正常的……”
“细思极恐,如果他真的心理有问题,那他掌握那么大的公司和尖端技术,岂不是太危险了?”
“我就说一个小孩怎么可能懂那么多,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种种质疑、猜测和恶意的评论,开始在网络角落滋生。虽然主流舆论和大多数理性网民并不相信这种拙劣的抹黑,但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很难根除。这对林小一的个人形象和“奇点科技”的公信力,造成了潜在的、却是极其深刻的伤害。
“查!给我查出源头!”顾言在安全中心暴跳如雷,眼睛布满血丝,“这帮混蛋!不敢在技术上正面较量,就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
苏晚晴看着网络上那些不堪入目的言论和对林小一的人身攻击,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感到一阵无力。这种针对个人心理和隐私的污蔑,比任何商业打击都更令人作呕,也更难彻底澄清。
林小一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一个下午。外面的人都能想象到他此刻的愤怒和压抑。毕竟,这已经触及了人格和尊严的底线。
傍晚时分,林小一打开了办公室的门。他的脸色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异常平静,平静得让人感到一丝不安。
“小一,你……”苏晚晴担忧地上前。
林小一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他走到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那里正在实时滚动监测网络舆情。他看着那些恶毒的言论和伪造的“证据”,嘴角甚至勾起了一丝微不可查的、冰冷的弧度。
“老板,我们已经锁定了几个主要的传播节点和一部分水军身份,正在追溯IP和资金链……”安全主管汇报着进展。
林小一静静地听着,没有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