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ESA代表团的铩羽而归,以及林小一在会谈中强硬无比的姿态,如同向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湖面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科技界和舆论场引发了更大的风暴。
制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比预想中落得更快、更狠。
首先是以“国家安全”和“技术风险”为由,将“奇点科技”及其旗下的数十家关联公司列入“实体清单”,禁止任何受其法规管辖的企业向“奇点”提供涉及先进制程、EDA软件、特定材料等关键技术和产品。这对“奇点”的芯片制造和未来硬件研发,构成了直接的、严峻的挑战。
紧接着,多家国际性的行业标准组织,在GDESA成员的推动下,以“未能符合技术透明性要求”或“存在潜在兼容性风险”为由,暂停了“奇点科技”的成员资格,试图将“烛龙”架构和“混沌”系统排除在下一代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之外。
更阴险的是,一场针对林小一个人的舆论绞杀也悄然展开。一些境外媒体开始深挖他的背景,将他八岁参加高考、放弃大学等经历,扭曲成“被精心培养的工具”、“缺乏完整人格教育的怪胎”,甚至暗示他的技术成果背后有“不可告人的力量”支持。这些恶意的揣测和人身攻击,旨在从根源上瓦解他的公信力和形象。
压力,如同无形的巨网,从四面八方笼罩向“奇点科技”,也笼罩在林小一身上。
公司内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波动。一些海外市场的订单被取消,部分依赖进口的原材料和元器件库存告急,股价也出现了剧烈的震荡。少数早期加入、更看重短期财务回报的投资者,开始私下表达担忧,甚至暗示是否应该考虑“更灵活的策略”。
一天晚上,顾言和苏晚晴一起来到林小一的办公室。顾言的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
“小一,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糟。”顾言将一份最新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报告放在桌上,“EDA工具和部分高端芯片的代工,我们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方案。‘火种四号’的研发进度可能会严重受阻。还有几个海外的合作项目,对方顶不住压力,已经单方面暂停了。”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董事会里……也有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在问,我们当初如果选择更温和的方式,或者暂时搁置‘烛龙之鳞’的公开,是不是就不会引来这么猛烈的打击?”
林小一没有说话,只是走到窗边,看着楼下依旧灯火通明的园区。每一盏灯,都可能是一个正在加班加点,试图突破封锁的团队。
苏晚晴走到他身边,轻声说:“小一,外面的声音很嘈杂。有些人……甚至在质疑你当初放弃大学、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决定,认为如果你能在学术领域深造,或许能避开这些……”
“避开?”林小一忽然笑了,那笑声里带着一丝淡淡的嘲讽,更多的是一种洞悉一切的淡然,“晚晴姐,顾言,你们觉得,这些问题,是我躲进大学象牙塔里,就能避免的吗?”
他转过身,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着他们:
“不,无论我在哪里,只要‘奇点’掌握了足以改变格局的技术,只要我们试图走出一条不受人掌控的道路,今天的这一切,就迟早会来。区别只在于,是以哪种形式,在什么时间到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