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研发基地近乎凝滞又飞速流逝的矛盾感中,过去了整整两个月零二十天。距离林小一立下的“三个月之约”,只剩下最后十天。
整个项目的氛围已经绷紧到了极限。长时间的熬夜、高强度的脑力消耗、以及对成功的极度渴望,让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明显的倦容,但眼神却像探照灯一样亮得吓人。
核心的原型系统已经初步集成。基于优化后“烛龙”架构的硬件平台、轻量化但高效的AI威胁感知模型、以及初步成型的“作战规则”引擎,被整合到了一个封闭的测试网络中。
今天,将是“烛龙之鳞”原型系统的第一次全要素、高强度的实战对抗测试。
测试环境模拟了一个简化但特征明显的企业级网络,其中部署了“鳞甲”原型。而在网络之外,由国家工作组协调来的、国内最顶尖的“红队”(攻击方),将动用他们掌握的各种先进攻击手段,试图穿透防御,窃取放在网络核心区的模拟机密数据。
指挥中心内,大屏幕被分割成数个区域,分别显示着网络拓扑、实时流量监控、系统资源状态、“鳞甲”系统的决策日志以及攻击方的操作界面。林小一、韩博以及各子项目负责人齐聚于此,空气仿佛都停止了流动。
“红队攻击开始!”测试指挥下达指令。
几乎在指令下达的瞬间,大屏幕上代表异常流量的红色警示灯就开始闪烁!攻击方没有任何试探,一上来就使用了多种混合攻击技术:零日漏洞利用、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模拟、甚至还有针对硬件架构侧信道攻击的尝试!
网络内部的传统防御机制,在这些攻击面前显得脆弱不堪,几乎瞬间就被绕过。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就在这时,“鳞甲”系统的日志区域开始疯狂滚动!
“检测到异常数据包序列,特征匹配:混淆型渗透攻击。置信度:92.7%。”
“触发动态硬件重构,隔离受影响内存区域。”
“AI模型分析:攻击意图为数据窃取,目标文件:siuted_secret.dat。”
“生成反击策略:注入伪装数据流,模拟目标文件内容,内含追踪标记与逻辑炸弹。”
“执行反馈……完成。”
一系列的操作在毫秒级别内自动完成。几乎是同时,攻击方的操作界面显示,他们“成功”窃取到了目标文件!然而,几分钟后,攻击方的通信频道里传来了气急败坏的声音:
“见鬼!拿到的是假文件!我们的分析工具被文件里的隐藏代码搞崩溃了!而且……而且我们的跳板服务器好像被反向植入了追踪器,位置暴露了!”
指挥中心里,瞬间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第一波攻击,被完美防御并实现了有效反击!
但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红队”使出了浑身解数,发动了数十轮不同种类、不同强度的攻击。有几次,攻击极其刁钻,甚至一度穿透了“鳞甲”的初级防御层,引发了系统的警报升级。
每一次危机,都让指挥中心的气氛紧张到极致。而每一次,林小一都异常冷静,他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和日志,偶尔会快速下达指令,调整某个模型的参数或者临时修改一条作战规则。他的大脑就像“鳞甲”系统的核心处理器,在巨大的压力下,依旧保持着惊人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最危险的一轮针对AI模型本身的“毒化攻击”中,攻击方试图通过注入特定数据来误导“鳞甲”的决策。系统一度出现了误判,险些将正常流量阻断。
“调整模型置信度阈值!启动辅助验证流程!”林小一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