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量子初啼(1 / 2)

“奇点科技”总部深处,一间安保等级提升至最高的实验室内,气氛凝重得仿佛空气都已凝固。这里进行的,是独立于“火种二号”核心研发之外,一个更为大胆、也更为隐秘的项目——“烛龙”。

项目名称取自中国古代神话中,那位能照亮九幽之地的神龙。而它要照亮的,是“奇点”在算力上被“神谕”平台绝对碾压的黑暗困境。

林小一站在主控台前,李明和几位头发花白、眼神却异常锐利的老研究员围在他身边。这些研究员是赵磊通过特殊渠道,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和高校“借调”来的理论物理和量子信息领域的专家。他们放弃了稳定的学术环境,加入了“奇点”这场豪赌。

屏幕上,不再是复杂的电路图,而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波函数方程和量子比特纠缠态的模拟可视化。

“林总,李总,第137次模拟测试,准备开始。”一位姓秦的首席研究员声音沙哑,却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林小一点点头,目光紧紧锁定屏幕。

“烛龙”项目的核心,并非要造出通用的量子计算机——那太过遥远。它的目标,是借鉴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和概率幅叠加原理,设计一种全新的、专用于特定AI推理和优化计算的“量子启发经典计算架构”(qIA, quantu-Inspired Architecture)。

简单来说,就是在传统的硅基芯片上,用极其复杂的电路和算法,模拟出量子计算在处理某些特定问题时的核心优势,实现算力的指数级提升,同时规避量子计算机目前存在的稳定性、错误率和制造成本等难题。

这是一个介于经典与量子之间的模糊地带,一个充满未知和风险的无人区。

“启动!”

随着指令下达,模拟器开始全功率运行。屏幕上,代表数据流的亿万光点,以一种违背经典直觉的方式,同时沿着无数条路径奔涌、干涉、坍缩……巨大的散热系统发出低沉的轰鸣,为支撑这庞大的计算提供冷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之前的136次模拟,均以各种原因失败告终,不是算法逻辑崩溃,就是模拟出的“量子优势”微乎其微,得不偿失。

十分钟后,屏幕中央一个进度条走到了终点。

【模拟完成。目标函数优化效率:提升 847%。特定模式识别准确率:提升 312%。能耗比:提升 65%。】

实验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