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赛场外的博弈(1 / 2)

就在“火种社区”悄然萌发的同时,林小一的校园生活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全国高中生物理竞赛的团队赛阶段。

团队赛要求三人一组,在限定时间内,合作完成一项综合性的物理实验设计、搭建与报告撰写。这对于团队成员间的默契、分工和临场应变能力要求极高。

林小一、顾言和苏晚晴自然而然地组成了队伍。顾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苏晚晴心思缜密,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出众;林小一则拥有超越时代的视野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模式。从纸面实力看,他们无疑是夺冠热门。

比赛在市科技馆的实验室进行。题目是设计一个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简易能量回收装置,并测试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能量转换效率。

实验台上堆满了线圈、磁铁、导线、各种测量仪表以及辅助材料。其他队伍已经开始了紧张的讨论和分工,实验室里弥漫着严肃而急促的气氛。

然而,林小一这边却出现了一点小状况。

顾言拿到题目后,立刻进入状态,双眼放光,拿起笔就在草稿纸上飞快地画起了设计图,嘴里念念有词:“可以用多级线圈增强磁场变化率……这里加一个电容储能……效率的关键在于阻抗匹配……”

苏晚晴则安静地拿出笔记本,开始列出需要记录的数据表格和可能影响效率的变量清单,思路清晰。

而林小一,却微微蹙着眉头,看着题目有些出神。并非他觉得题目太难,恰恰相反,在他眼中,这个装置的设计方案至少有三种可以显着优化效率的路径,甚至可以利用一些尚未在这个层面普及的微弱信号处理技巧。他的大脑下意识地就开始构建更复杂、更高效的模型。

“小一?”苏晚晴注意到他的走神,轻声提醒,“我们是不是先确定一个基础方案?”

顾言也抬起头,兴奋地指着自己的草图:“看我的初步设计!我觉得这个结构稳定性最好!”

林小一回过神来,看着顾言那虽然传统但足够扎实的设计,又看了看苏晚晴列出的严谨观测计划,瞬间明白了自己的问题。这是团队赛,不是他一个人展示技术前瞻性的舞台。他的任务是和队友合作,在现有条件和认知水平下,拿出最稳定、最可靠的方案,而不是追求超越时代的“黑科技”。

他迅速调整心态,将脑海中那些过于超前的想法压下,指向顾言的设计图:“顾言的设计作为基础框架很稳妥。晚晴的数据规划也很周全。我建议,我们在线圈绕制方式上可以做一点优化,采用密绕和疏绕相结合的方式,或许能提升局部磁场强度,而且不会增加太多复杂度。”

他提出的这个优化点,是在顾言设计框架内的微创新,既体现了他的能力,又充分尊重了队友的劳动成果。

顾言眼睛一亮:“有道理!我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

苏晚晴也点点头,在数据表格里增加了一项相关观测参数。

分歧消弭,团队协作瞬间顺畅起来。顾言负责核心部件的搭建和调试,苏晚晴负责数据实时记录和初步处理,林小一则统筹全局,负责解决搭建过程中遇到的意外问题,并把握整体进度。

他们的高效和默契引起了旁边一些队伍的注意。其中一支来自竞争对手学校的队伍,领队的男生看着林小一他们有条不紊的操作,眼神中闪过一丝阴鸷。他低声对同伴说了几句什么。

就在林小一他们即将完成装置搭建,准备开始第一次效率测试时,实验室的照明灯忽然闪烁了几下,然后,他们实验台区域的几个插座同时断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