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论坛技术讨论会议重启,李明团队准备全力推介自家方案时,林小一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
他没有让李明立刻上台与“环宇”系提案正面硬刚,而是授意他,在发言时,首先充分肯定“环宇”系提案在推动行业互联互通方面的积极意义,然后,话锋一转,以一种谦逊而严谨的技术态度,指出了其庞大架构中存在的几个“可能影响轻量级设备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具体技术节点,并顺势抛出了“奇点科技”基于“铸盾”项目验证的、更加简洁高效的替代方案。
“我们并非要推翻一个体系,而是希望为这个生态提供一种更灵活、更多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功耗、成本和实时性要求极高的边缘侧和消费级设备上。”李明的发言,有理有据,姿态放得很低,却句句直指要害。
这种“补充而非颠覆”的策略,起到了奇效。许多原本担心被“环宇”系完全掌控、又不敢公然反对的中小厂商代表,纷纷对“奇点”的方案表现出浓厚兴趣,会下的交流也变得热络起来。
与此同时,林小一遥控指挥的“b计划”也开始发酵。
“破晓”项目的理念和白皮书(部分内容)通过精心选择的海外科技媒体和开源社区发布,立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去中心化”、“联邦学习”、“用户数据主权”这些概念,如同一股清流,冲击着现有以巨头为中心的设备互联模式。虽然项目还处于早期,但其所描绘的愿景,吸引了一批对隐私和开放性格外看重的开发者和学者。
这股风潮也悄然吹到了新加坡的会场。一些关注技术前沿的代表开始私下讨论“破晓”项目,无形中给“环宇科技”试图建立的封闭联盟带来了压力。
“环宇科技”的代表团显然没料到“奇点科技”在顶住了污蔑攻击后,还能在技术和战略层面打出如此漂亮的组合拳,一时间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论坛的最后一天,在关于关键数据格式的投票中,“环宇”系的提案虽然凭借其联盟声势和前期布局勉强获得通过,但“奇点科技”提出的几项重要修改意见和补充条款被成功纳入,为其未来的技术路线留下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更重要的是,“奇点科技”这个名字,以及其代表的技术实力和战略韧性,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与会者的心中。
返回酒店的车上,李明虽然疲惫,但眼神明亮:“小一,这次我们虽然没赢,但也没输!至少,我们站稳了脚跟,发出了声音!”
林小一点点头,看着窗外新加坡繁华的夜景,语气平静:“这只是一个开始。标准之路漫长,但我们证明了,我们有能力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且,我们能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他拿出手机,看到一条来自苏晚晴的简短信息:“看到新闻了,一切顺利?”后面跟着一个微笑的表情。
另一条是陈锋发来的,咋咋呼呼:“林顾问牛逼!(班长说要用文明用语)咱们班三个项目都通过初赛了!等你回来指导!”
林小一的嘴角微微上扬,回复了苏晚晴一个“顺利,谢谢”,又给陈锋回了个“加油”。
然后,他接通了与周文斌的视频电话。
“新加坡这边暂时告一段落。国内联盟那边情况怎么样?”
周文斌在屏幕那头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你‘破晓’项目的风声放出去之后,联盟里几家原本态度摇摆的中小厂商,开始找各种借口拖延签署最终协议了。‘环宇’那边,估计正头疼呢。”
“很好。”林小一目光深邃,“继续保持压力。另外,准备一下,等李明回去,我们要开一个闭门战略会。是时候,认真考虑‘破晓’项目的可行性,以及……我们下一步,真正要攀登的高峰了。”
狮城一战,破局而出。少年掌舵的“奇点”航船,在经历了国际标准战场的初试锋芒和狂风骤雨后,不仅没有沉没,反而调整好了风帆,校准了罗盘,准备驶向那更加浩瀚、也更加充满未知的深海。
他知道,与“环宇科技”的战争远未结束,甚至可以说才刚刚进入真正的相持阶段。但他和他的“奇点”,已经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