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龙宝奇缘,问世(2 / 2)

第二波,渠道精准投放。

林小一没有再去找那家摇摆不定的“星星文具店”。他带着产品和获奖证书,亲自拜访了之前合作愉快的小卖部和书报亭,以及另外两家规模稍大、口碑更好的文具店。他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并强调:“这是独一无二的获奖产品,市面上那些便宜货根本没法比。我们要做就做最好的。”

这些精明的店主在看到实物,对比了“神奇宝贝豆”的粗糙后,又考虑到林小一本身的“名人效应”和产品的稀缺性,大多愿意尝试销售“龙宝奇缘”。林小一还为他们提供了统一的海报和展示架。

第三波,舆论造势。

他让父亲林大山在拉活时,“无意中”向乘客们透露一下自己儿子搞发明获奖,产品已经上市的消息。九十年代,这种“神童创业”的故事极具传播力,很快就在部分市民中小范围传开,甚至引来了本地晚报教育版块一位记者的兴趣,表示想做个采访。

三管齐下,效果立竿见影。

“龙宝奇缘”虽然在价格上处于劣势,但其卓越的品质、丰富的玩法、强大的品牌背书(一等奖)和精准的营销,成功地吸引了对价格不敏感、追求新奇和品质的学生和部分家长。

第一批500只“龙宝奇缘”在上市后两周内,销售一空!扣除成本和渠道分成,林小一净赚了近6000元!这远远超过了他之前卖电子表几个月的收入!

而孙浩的“神奇宝贝豆”,虽然在初期凭借低价吸引了一些客户,但很快就因为玩法单一、质量不稳定(有客户反映屏幕易花、按键不灵)而口碑下滑,除了极少数价格敏感型客户,销量迅速萎靡。那家“星星文具店”的老板后来还偷偷找到林小一,表示想进点“龙宝奇缘”来卖,被林小一以“货源紧张”为由婉拒了。

初战告捷!

林小一用一场漂亮的营销组合拳,证明了在消费品领域,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市场,产品的创新、品质和品牌形象,有时比单纯的低价更具竞争力。

这场胜利,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增强了林小一的信心,也让他建立的“校园-渠道-媒体”三角支撑的商业模式得到了验证。

“龙宝奇缘”的成功,像一颗投入池塘的石子,涟漪开始扩散。精诚电子厂主动提出希望扩大合作;有经销商开始联系他,询问代理事宜;张副教授也更加看好这个项目,提出了更多产品迭代的建议。

站在新的高度上,林小一没有满足。他深知,一款产品的成功有其生命周期,模仿者也会不断学习和进化。

他将赚到的利润大部分投入了再生产和新品研发,同时,开始认真思考李明之前提出的建议——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商标和公司。

个人的力量终有极限。是时候,从一个“个体户”,向着一个真正的“创业者”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了。

而他也意识到,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需要更专业的财务管理和法律支持。或许,是时候让父亲林大山,从一名出租车司机,逐步转型为他商业上的帮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