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那个熟悉而略显破败的家,林大山还没收车回来。林小一反锁好门,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他没有时间休息,必须争分夺秒地规划下一步行动。
他首先将十二块电子表全部取出,在自家那张斑驳的饭桌上一字排开。然后找出了父亲修车用的万用表和一小堆工具。
产品测试与分级:
他熟练地用万用表测试每一块表的电池电压,确保电量充足。
逐个检查所有功能:时间显示、日期、背光(尤其是“悬浮”装置的亮度和稳定性)、闹钟、秒表等。
根据品相、功能完好度以及“悬浮”效果的炫酷程度,他悄悄将这十二块表分成了三个等级:A级(精品,2个)、b级(优品,7个)、c级(良品,3个,包括那两个赠品)。
定价策略:A级定价12元,b级维持10元,c级定价8元。差异化定价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能力的客户,也能最大化利润。
破译报价单,建立成本数据库:
他拿出那张“顺”来的报价单,就着窗户透进来的光线,仔细研读起来。
结合前世零星的记忆和对当前物价的理解,他拿出一个新的作业本,开始建立自己的“成本数据库”。
“悬浮陀飞轮表:Lc-12模组(报价单显示 1.2元)、cR2032电池(0.15元)、液晶屏(0.8元)、外壳及悬浮装置(预估 1.0元)……合计材料成本约 3.15元。陈老板批发价4.5元,毛利约1.35元,合理。”他在本子上写下这些数据。
这不仅让他对电子表的利润空间有了更精确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让他对整个电子产业链的底层成本有了初步概念。(未来,如果资金允许,或许真的可以尝试采购元器件,自己找小工坊组装,进一步压缩成本,甚至定制独特款式!)
规划新的销售渠道:
校门口:暂时放弃。赵主任肯定盯着,风险太高,容量也有限。